古鎮(zhèn)的氣質各有千秋,或婉約或質樸,或清新或濃烈。然而人們對于古鎮(zhèn)的喜愛,大多是由于對歷史的追憶,更多的是喜歡古鎮(zhèn)恬淡幽靜的氣質。
在地處西北黃土高原的蘭州,有一處具有象征性的歷史孑遺。它帶著千年的霜塵,枕著黃河的濤聲,穿過悠長的歲月,一直走到今天。這處瀕臨黃河的水旱碼頭,自唐宋時期就已譽滿天下,是古代黃河沿岸最負盛名的古鎮(zhèn),也被譽為“風雅之地”,這里就是青城古鎮(zhèn)。
青城鎮(zhèn)位于榆中縣北部的崇蘭山下,距蘭州100多公里,與白銀市水川鄉(xiāng)交界,中間只隔了一條黃河。
帶著對這座古鎮(zhèn)的無限憧憬,相邀好友一路同行,驅車前往,開始了探尋古鎮(zhèn)之行。
“這里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450米,地形呈狹長地帶,黃河流經北部,屬典型的黃河谷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適宜種植瓜果蔬菜,尤其以盛產綠煙聞名。自古以來,經濟發(fā)達,借助黃河水運,成為蘭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尤其令人稱道的是,這里由于古老悠長的歷史而積淀的豐厚傳統(tǒng)文化,使青城鎮(zhèn)成為黃河上游獨具特色的一塊風水寶地”。同行的好友介紹道。
行駛了大約一個半小時,遠處一座高大的青城鎮(zhèn)門樓便闖入眼簾。穿過門洞向南不遠處便是青城古鎮(zhèn)游客中心。購票后繼續(xù)向南走至條墻街丁字路口再向西走,不遠處馬路南邊便是城隍廟。廣場上狄青的雕像栩栩如生。他手持長矛,躍馬欲飛,恰似沖鋒陷陣,英姿颯爽。
當你穿行在青城寬闊的馬路上,你會看到街道兩旁散落著50多處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格式的古民居,高門大戶,脊高檐飛,磚雕精美,古色古香。你可別小瞧這些民居,有的有著三四百年的歷史。望著這些氣勢恢宏的古民居,你可想象到這里曾經的繁華?
邊走邊看,沿著古老的街巷,懷著尋古探幽的情緒,走進一處處門樓高聳的四合院。因陪同的好友是土生土長的青城人,對這里的文物古跡了如指掌,在他風趣幽默的介紹里,青城鎮(zhèn)的古往今來漸漸清晰起來。
青城得名與狄青有關,狄青是宋代名將,任秦州刺史時巡邊至龍溝堡(今青城)一帶,他看到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守衛(wèi)榆中的第一道門戶,便下令在唐代舊堡旁邊修筑了新堡。新、舊兩堡連在一起,長約五里,成為一個狹長的城池,于是得名“一條城”,后來為了紀念狄青,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青城鎮(zhèn)四面環(huán)山,北靠黃河,從布局上看,全鎮(zhèn)街巷為棋盤格局,整齊有序,主次分明?,F分為新舊兩城,以西為舊城,街道呈“井”字形;以東為新城,街道為“月”字形。因為青城古鎮(zhèn)歷史上的發(fā)達和輝煌,所以小小鎮(zhèn)子富豪官宦云集,明清時期豪宅、家祠、會館、廟宇在古鎮(zhèn)紛紛建起,造就了一時的繁華。
行走在青城的石板路上,你似乎能聞到水煙淡雅而又滑潤的清香,恍惚間似有成百上千的駝隊、馬幫、車隊,運輸著水煙直奔黃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去。駝鈴聲聲,馬蹄噠噠,人聲鼎沸,一派繁華景象浮現在腦海中。
青城鎮(zhèn)也是水煙的發(fā)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xiāng)”。據史料記載,蘭州水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以絲、香、味“三絕”聞名全國,素有“蘭州水煙天下無”之譽。青城水煙始于明末清初,在康熙至道光年間曾紅極一時。青城有180多家商號,從業(yè)人員達8萬人之多,從小煙坊發(fā)展到大煙坊。在200多家煙坊中規(guī)模較大的有70多家。這一時期各家創(chuàng)出了自己的品牌。如周家的“宏”字牌、羅家的“永”字牌,高氏的“芝”字牌黃煙等。青城水煙牌號有甘字、條字、蓉字、宏字、芝字、永字、興字等品牌,青城水煙行銷全國各地。到民國時期,青城形成了著名的周、羅、吳、高四大水煙作坊,基本壟斷了青城的水煙行業(yè)。水煙成了青城的經濟支柱,也是“甘肅一大利源”,蘭州也曾專設“水煙局”。
據說水煙有消瘴防毒的顯著功效,能提神順氣,消瘴解煩,預防蟲蛇叮咬,被視為“神藥”。據民間傳說,蘭州水煙的引入與諸葛亮密切相關。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征討南蠻,深入南方不毛之地,將士不時為瘴氣傷害。諸葛亮遇見隱士孟節(jié)詢問良方,孟節(jié)說“薤葉云香草”,含一片可除瘴癘。故而蘭州的水煙業(yè)都將諸葛亮視為始祖,號稱云香事業(yè)。
水煙業(yè)的興起,推動了古青城加工業(yè)、運輸業(yè)、商業(yè)、教育、文化和建筑業(yè)的發(fā)展。這里曾經人才薈萃,教育發(fā)達,文化興盛,民風淳樸,被譽為“風雅青城,仁義之鄉(xiāng)”。據統(tǒng)計,僅清代一朝,青城鎮(zhèn)就涌現出進士10名,舉人數百名。
如今,青城水煙已經衰落,但水煙制作工藝和部分水煙作坊卻保留了下來。在羅家大院一處四合院,壓制水煙的巨型木椽、砣石以及壓制成捆的水煙,仍保存完好,吸引游客前來參觀。
出了羅家大院,沿著條墻街往東走,就能看到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是明清時期獨有的懸山式建筑,一層一層,逐層增高,以示高氏子孫步步高升。高氏祠堂由山門、前過廳、后過廳、廂房、大殿等建筑物組成。青瓦朱門,正中懸掛“高氏祠堂”四字匾額。整個建筑構想精妙,造型古樸典雅,布局奇巧別致,尤其是磚雕壁畫,可謂匠心獨運,其構圖奇異瑰麗,畫面生動多彩。
青城高氏來自于山東渤海村。祠堂過廳中現在懸掛著的“進士”牌匾,是清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院子左側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個祠堂顯得肅穆典雅。據介紹,青城古鎮(zhèn)到清末民初,宗族祠堂最多達20多座。這處幸存下來且保存完整的高家祠堂,就成為一處研究宗族祠堂文化不可多得的標本。
出了高氏祠堂原路返回到校場路再往南至書院巷丁字路口向東走,就到了青城書院。
青城書院始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一年。書院不大,一條長徑通向前方,將庭院分作兩廂。書院門前有磚雕照壁一座,上有隸書“菁莪造土,樸械作人”八個大字;門楣上懸“青城書院”匾額;過廳中懸“敬業(yè)樂群”匾額;中院講堂門上方懸有“麗澤堂”匾額。這些無不充滿著濃厚的教化育人色彩。
青城書院是蘭州六大書院之一。出過1名翰林,10進士,29名舉人、孝廉方正10人、貢生82人,其他如秀才廩膳生員不計其數。穿行在廂房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八仙桌上擺著的文房四寶,似乎還飄著淡淡的墨香;墻上的字畫栩栩如生,筆走龍蛇,令人心驚;雕刻的匾額,雖說脫了漆,依然蒼勁有力,穿透著久遠的歲月。
來到后院,就是古老的學堂。木門,木窗,木桌,木凳,簡樸溫厚如謙謙君子。我似乎看到了先前的莘莘學子,他們在研讀什么,是《大學》,是《詩經》?
遐想之際,傳來了脆生生的青城小曲,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被這委婉曲折,韻雅情真的小調所打動。青城小曲也是這里一道別具風味的文化餐品。
在青城除了高氏祠堂、青城書院、羅家大院等這些景觀外,還有二龍山風景區(qū)。二龍山的戲樓也是古跡文物,值得一看。當然還有闖王墓、千畝荷池以及青城八景,有人還概括為青城十六景。
這些景觀無不與神奇?zhèn)髡f或絕美景色相聯(lián)系,事事沁心,景景養(yǎng)目,無不彰顯著青城的無窮魅力,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行走在青城古鎮(zhèn)恬靜而祥和的街道上,遙想當年的過往。那些厚重的大門、古樸的磚瓦、精致的木雕,雖然它們無法用語言講述曾經的故事,但每一個細節(jié),都彰顯出它們曾經的不平凡。
□李仲清
相關新聞
- 2018-01-22極邊古鎮(zhèn)的文化密碼
- 2017-04-13古鎮(zhèn)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