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雙喜
地 理 志
并蒂柳一角
在武山縣馬力鎮(zhèn)于家柯寨村北,生長著兩株柳樹。一株為垂柳,高40余米,樹圍4.12米;一株為河柳,高50余米,樹圍3.6米。兩樹相距18米,均已超百余年。
村口的這兩株柳樹,村民習慣叫它們大柳樹,其相伴相生、風雨共度,形如伴侶,是為并蒂柳。作為村子守護者的它們,早已成為村民心中的精神之樹。
一百多年,對于漫長的宇宙演進來說可能只是眨眼之間,但對于一個村子和村子里生活的村民而言,一百多年的時光應該算是相當漫長了。在這段相對漫長的歲月里,一個村子所經歷的風雨滄桑估計足足可以灌滿好幾代人厚重的記憶,而這種記憶被見證或附載的最為可實的宿體,或許就數坐落于村北的這兩株百年老樹并蒂柳了。
“皮枯緣受風霜久,條短為應攀折頻。”對于寄托著村子某種精神的百年老樹并蒂柳,雖然不會存在因為人為的“折枝”而略顯“條短”,但經歷了百十載蔥蘢、經受了無數次風雨的兩株老柳,其厚實粗糲的枯皮、裂痕縱橫的身軀完全可以映射出它們所飽經風霜的諸多過去——雖然皮枯了,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xiàn)了空心,但不論怎樣,它們的偉岸和凜然所疊塑起來的歲月厚度與精神高度,足以承載起整個村子的諸多精神寄托,足以讓每一個從它們身旁走過的村民永遠虔誠地仰視、敬畏。
因為對兩株并蒂柳的熱愛,所以在村民中代代相傳關于大柳樹的優(yōu)美傳說有很多。據村上的老人講,大柳樹上曾經有喜鵲筑巢十多處。那時候,每當朝霞升起,成群結隊的喜鵲就會出巢覓食,它們常常飛上高空,用清脆的鳴叫聲喚醒人們早起勞作,久而久之,人們便與喜鵲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候,每到陽春三月,大柳樹柔軟的柳條就像千萬條碧嫩的絲絳在微風中裊娜飄揚,而至暮春時節(jié),滿樹會柳絮紛飛,如雪似煙,鋪蓋全村。
或許是出于好奇,或許是緣分,或許是因著對本村大柳樹無比的愛,帶著諸多疑問,我翻閱了很多關于柳樹的資料。從資料來看,柳樹,又名楊柳,有垂柳、旱柳、杞柳等不同品種。楊柳一詞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出現(xiàn),該書《小雅·采薇》篇中便有這樣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費昶在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一詩中也有這樣的描寫:“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不難看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明顯都是指柳樹(確切說是指垂柳),因為現(xiàn)代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樹葉圓、樹高、枝挺,是絕無“依依”“裊裊”之態(tài)的。
唐宋時,清明節(jié)“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風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將其當成一件大事來辦。古人就有在上巳節(jié)用柳條沾水點頭以祈福的風俗。
歷代以來,歌詠描寫柳樹的詩文也最多,“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綰別離”等等,不勝枚舉。
在武山老家的村口巷尾,或是路旁河堤,也總有株株柳樹,它們點綴著村子的靚色,也守護著一方樸實的寧靜。而站在村北口的這兩株并蒂柳,就是這眾多柳樹中非常平凡的兩株。
于家柯寨的并蒂柳據有文字記載的栽植時間是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也有研究者稱其栽植時間應該比這還要久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兩株柳樹絕對至少都是百年之身了。
“但見半衰當此路,不知初種是何人。”雖然種樹之人已經成為歷史的瞬間被時間的長河轉送到很遠的地方,但默默站立在村口通往外界必經之路上的它們,卻不知目睹了多少迎來送往、依依相別。
每次站在并蒂柳下時,一股經歷百年風雨的威嚴感就會浸滿我的全身,讓我不由自主想撫摸粗壯的枝干,凝視遮天的綠蔭,并在腦海的隧道里追憶曾經的每一個可能瞬間。比如:栽樹的那個人栽好嫩苗后滿懷期待的眼神;小樹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無數風霜雨雪;樹下乘涼的人們;依依送別的孤影……
大柳樹下是一條常年流水的小渠,附近落座著村里的兩盤水磨。聽大人們講,那時候水流很大,水磨承載著村里大家小口的磨面任務,那時候村里沒有水井,洗衣洗菜都在大柳樹底下,小孩隨大人也在大柳樹下玩耍,大柳樹底下就十分熱鬧。
后來出現(xiàn)了一股砍伐大樹的鬧潮,村子后面山上的很多大樹都被砍掉了,但村口的大柳樹卻幸運保留下來。這是樹的幸事,更是整個村子的幸事。
村里曾經在大柳樹下玩耍的小孩都已長成老人了,曾經的老人已經作古了。一代一代來來去去,送走了日月星辰,也迎來大柳樹更顯蒼老的身影——粗糲的枝干滿是縱橫交錯的深度裂紋,像極了老人滄桑的面龐。疊翠的樹冠上隨處可見干枯的樹枝,有風吹過時,能明顯感覺到大柳樹粗壯的喘息聲。
大柳樹真的老了。去年的時候,其中的一株柳樹突然斷裂,但令人驚訝的是,樹斷裂后靜靜靠在了附近的矮墻上,對下面乘涼和玩耍的孩子沒有造成任何傷害。為了感念大柳樹護佑鄉(xiāng)民的深切真情,中華武林百杰、世界十大武術名醫(yī)、甘肅著名中醫(yī)專家張鴻謀老先生專門寫詩留證,以示感恩,我姑且摘選其中兩首:
其一:垂柳圓寂尚未滿,屈指應有一萬天。只因村民有災難,舍身替命三十年。
其二:晴天霹靂如雷轟,萬噸樹倒壓屋頂。樹梢遮地一畝半,絲毫無損驚魂癲。
作為一個村子的守護者和標志,大柳樹總是默默踐行著自己的使命,護衛(wèi)著村子和村里的子孫鄉(xiāng)民,為村民帶來了無數的庇蔭,成為每一個在家堅守的村民和外出打拼的游子心中永遠的精神之源?,F(xiàn)在它老了,理應得到村民的保護與關照。為了保護好這兩株柳樹,鄉(xiāng)賢張鴻謀老先生會同村老人會等,于2020年四月初一為大柳樹立碑、寫詩撰文、修繕護欄,并題記:村民愛樹如命。
一株大柳樹完成了它的使命,回歸到屬于它的一方凈土,但另一株大柳樹卻仍然堅定地站守著。它周圍許多曾經的幼柳,也已根穿石出、濃蔭滿地、直入高空,遮擋著滿天烈日,灑下一片綠蔭的它們,漸已成長為新的“大柳樹”。大柳樹下,仍然是人們納涼放松的最好去處。
“秦皇封未及,甘入不材林。老干擎天直,盤根拔地深。風霜堅勁節(jié),日月飽清陰。且未浮槎去,焉知遲暮心。”是的,“用盡風霜力,難移草木心”,兩株大柳樹,經歷了百年風雨滄桑,留給歷史的可能只是輕描淡寫的簡單幾筆。但是,那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身姿和光怪陸離的斑駁落影,對于這個村子的人來說,永遠都是厚重而有質感的,這種厚度和質感,或許已經成為村里的每一個人用以抵達精神高度的標尺,或許已經悄悄融入每一個村民心中,化為他們向善向美、虔誠敬畏和感恩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