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澄澄的河,一沙一沙就連不斷,黃河水就圍打著實(shí)心的漢,黃河邊生來,羊皮筏筏上長,一輩子我就離不開這羊皮筏喲……”這首花兒唱的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唱歌的人是筏子客。
筏子客揮動著劈波斬浪的船槳,槳聲中混搭著風(fēng)聲、水聲和男女對歌的花兒聲。蘭州市文旅局供圖
說起蘭州,你會想到什么?是古老的黃河,是百年中山橋?當(dāng)然,如果你是吃貨,也可能想到的是牛肉面、手抓羊肉、白蘭瓜……
到蘭州,黃河邊大概是每個人都要去的景點(diǎn),在這里,有一種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它是黃河上一道獨(dú)特的風(fēng)景。每年五月到十月,黃河邊游人如織,坐一坐羊皮筏子成為許多游客探秘黃河,體驗黃河文化的重要載體。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fēng)簸自天涯”寫出了黃河曲折、波濤洶涌的壯麗景象。千百年來黃河水奔流不息,孕育出璀璨的兩岸文明,也演化出適合在湍急的黃河上航行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有近2000年的歷史,曾是黃河沿岸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被稱為“黃河古船”。其最早被記載于公元47年《水經(jīng)注·葉榆水篇》:“漢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而這個時期的皮筏也被稱作為“革船”,它被認(rèn)為是羊皮筏子的雛形。
羊皮筏子是黃河沿岸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源自網(wǎng)絡(luò)
歷史上真正明確出現(xiàn)“羊皮筏子”一詞,是太平興國六年間《宋史·高昌傳》記載的“次歷茅女蝸?zhàn)幼?,族臨黃河,以羊皮為囊,吹氣實(shí)之浮于水,或以囊駱牽木筏而渡”,由此可證羊皮筏子正式誕生于北宋時期的黃河上游流域。而康熙年間著名的“河西四將”之一王進(jìn)寶將軍,用羊皮筏子作“軍艦”夜襲蘭州城,從而平定叛賊的故事,是蘭州第一次有羊皮筏子的記載。
有別于西藏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一帶用動物皮縫制、蒙在木框架上的皮船,羊皮筏子是羊皮囊充氣后縛于木框架上,皮囊浮于水面,框架上載人載物。
在筏子客馮師傅的眼中,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藝?yán)镅b滿了學(xué)問和祖先的智慧。制作羊皮筏子時,首先從羊頸部開口,慢慢將整張皮翻剝下來,去除羊毛后放入鹽水中浸泡數(shù)天,再涂抹一層清油,放入密封的瓦罐中,數(shù)天后取出,吹足氣扎緊,將它們依次綁到方形木架上。這樣,一副羊皮筏子才能下水使用。
羊皮筏子必須用嘴吹氣,因為人呼出的氣體中溫度和濕度更適宜羊皮筏子保存。李德宇 攝
“羊皮筏子每天都要放河里沾沾水,不然就會裂開。”馮師傅邊比劃邊介紹,羊皮筏子規(guī)格不一,最大的由600多塊羊皮囊組合而成,能運(yùn)載20至30噸左右的貨物,每天可行駛200多公里。而小尺寸的只需13塊羊皮囊,適合供游客短途體驗。
作為中華文化瑰寶,蘭州羊皮筏子2006年被甘肅省錄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金城,一代代筏子客于黃河上勇搏激流,見證著這片色彩斑斕、厚重古樸的西北大地上的發(fā)展變遷。
駐足岸邊,看羊皮筏子悠悠起伏在黃河之上,任思緒飄蕩,那古老的筏子歌似乎響徹耳畔。“搖起羊皮筏子來唱歌,喊一聲黃河你等等我”。古道上駝鈴聲隨風(fēng)蕩,忘了煩惱,忘了疲勞……
- 2022-04-14蘭州市圖讀書日活動18日上線
- 2022-04-12參觀敦煌莫高窟需提前預(yù)約 單日限額發(fā)售12000張應(yīng)急門票
- 2022-04-12甘肅省圖書館今日恢復(fù)開放 每日分時段入館 預(yù)約名額共800人
- 2022-04-11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點(diǎn)蟲蟲系列”原創(chuàng)圖畫書亮相倫敦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