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敦煌文化 1948年三城雙展轟動一時
1948年,可謂“敦煌文化年”。
北京大學為紀念建校五十周年,博采中外研究成果,舉辦了敦煌考古工作展覽。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后的“首秀”——敦煌藝展在南京和上海兩地先后亮相。
一年之內,三城雙展,敦煌成為時人關注的文化焦點。
“古代敦煌的地位正同現(xiàn)在的上海一樣”
北大與敦煌之間有著深厚淵源。當年斯坦因、伯希和劫余之藏經洞文獻尚有萬件之多,羅振玉和劉廷琛等人曾經建議其由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收購,“后因他故,改歸學部”,是為北大與敦煌淵源之始。民國初年,包括北大學者在內的北京知識界曾發(fā)起敦煌石室經典輯存會,“傳寫影印石室遺文”。1925年,北大研究所國學門陳萬里參加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第二次中國西北考察隊(華爾納考察隊),“執(zhí)行監(jiān)視的工作”。1935年,北大派王重民等遠赴巴黎和倫敦,整理研究和拍攝英法藏敦煌文獻。1942年至1944年期間,北大派向達等參加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組之西北史地考察團和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在敦煌的工作。
北大對于敦煌的歷史文化地位給予極高評價。主辦方在《敦煌考古工作展覽概要》緒言中指出:“現(xiàn)在的敦煌雖然是這樣一個偏僻窮困的小縣,但在歷史上卻有一個很光輝的時期……古代敦煌的地位正同現(xiàn)在的上海一樣,是中外交通的一座大門。” 同時強調,敦煌在中國考古學史上舉世聞名,與周口店、安陽“鼎足而三”。
北大舉辦的這次展覽,對于東西方各國關于敦煌文化的研究成績均“擇優(yōu)陳列”。展品包括敦煌文獻和研究成果兩大類,主要有英法等國藏敦煌卷子照片,其中部分系首次在國內公布;中外學者敦煌學著作和圖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相關研究成果;《敦煌縣志》等地方文獻及莫高窟碑刻拓片等。此外,中國學者羅寄梅拍攝的莫高窟紀錄影片與幻燈片、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吳作人和董希文等的莫高窟壁畫臨本均慷慨借展。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心血結晶
相對于“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敦煌考古工作展覽”的較強專業(yè)性和專題性,“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藝展”則是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后,歷經波折、辛勤耕耘的心血結晶,抑或是一次工作成果匯報,其展品類別和數(shù)量較之前者為多。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后,“大部分時間放在各人擔任壁畫材料的專題臨摹搜集”,經過十余人數(shù)年努力,共臨摹各時代壁畫321平方米共1800余幅臨摹本,以及各時代彩塑15件;代表作有第156窟《張議潮宋國夫人出行圖》、第257窟《鹿王本生》等。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藝展”于1948年8月22日至29日在南京雞鳴寺國立中央研究院首展;9月1日至6日移至上海北京路湖社展出。
據(jù)《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藝展目錄》記載,該展覽展品分為歷代壁畫、藻井、龕楣、佛光、蓮座、邊飾、伎樂、舟車、山水、手足、動物、飛天、花磚、建筑、服飾、碑碣以及元魏力士、釋尊本生故事圖案、照片、所內同仁作品等二十大類,展出各類臨摹作品682幅、拓本10幅、照片39幅及本所職工創(chuàng)作之美術作品9幅。作者包括常書鴻、常沙娜、段文杰、李浴、董希文、潘絜茲、霍熙亮、鐘貽秋、張定南、郭世清、范文藻、黃文馥、歐陽琳、薛德嘉、李承仙等。
以一種相識恨晚、如獲至寶的心情評價展覽
在當年開發(fā)西北的聲浪中,時人皆以赴西北考察為榮,“陽關道上,絡繹不絕”,“敦煌熱”亦隨之升溫。時人對于敦煌歷史文化地位和敦煌石窟藝術價值的認知與評價不吝溢美之詞,如李朝礅在《開發(fā)西北聲中的敦煌藝術》一文中稱:“我們簡直可以說敦煌是今日中國的佛羅倫薩、中國的威尼斯、中國的羅馬。”1948年的敦煌文化三城雙展,則使敦煌文化和敦煌石窟藝術的人氣達到新高度;特別是“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藝展”展出大量壁畫臨本及美術作品,其藝術性和觀賞性大為提升,在政界、知識界特別是藝術界引起轟動和熱烈反響。
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在《敦煌藝展與中國文藝復興》一文里指出:“敦煌藝術來自西域,肇始于北朝,原為擊破秦漢以來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因素。自北朝繼隋唐五季宋元千余年來持續(xù)不斷之演變,在千數(shù)百年后之今日,其繼續(xù)活動的生命,仍不失為開拓我們阻滯在近十個世紀少有更動的中國藝壇的主力。”“敦煌藝術之偉大,在于其取材多屬人與神之間之各種活動……(展覽)使內地從事藝術之專家學者,不特能在此次展覽會中獲得深刻之印象,而能更進一步引用于今日中國已達衰落之藝壇,重新獲得再生之力量……是則此次之展出,其裨益所至,實有關于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者。”
對于藝術家來說,大多以一種相識恨晚、如獲至寶的心情評價此次敦煌藝術展覽。郭寄嶠在《恢復西北光輝璨爛的時代》一文中指出:“當漢唐時代的敦煌,官商擋輳于千佛洞遺跡之偉大壁畫中,可想像唐代文物之隆盛,其繁榮的程度實不亞于目前太平洋岸上的上海,在中國歷史上舉世譽之為藝術之宮,實占有光輝璀璨的一頁。”汪濱在《敦煌藝展觀后》一文中稱:“敦煌為中國西北一隅,一般人于曾為中國文化古城的敦煌漸漸地疏遠了。更忽略了它對中國在文化上和藝術上的重要地位,莫怪廣大西北的進步被窒息了。”宗白華在《略論敦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一文中指出,敦煌藝展展出的壁畫臨本,“本身都具有拙厚天真的美……我們現(xiàn)代藝術家能從這里獲得深厚的啟發(fā),鼓舞創(chuàng)造的熱情,是毫無疑義的”。
1948年的敦煌文化三城雙展,可以說是中國知識界展示本國及域外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成果,面向世界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與傳承話語權的早期探索與實踐,實有播火與開拓之功。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特約撰稿 史勇
- 2022-08-24《資治通鑒》里的“玉門關年”
- 2022-08-18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 2022-08-11天水:麥積山散花樓“花雨漫天”
- 2022-08-11【溯源甘肅】戰(zhàn)略要地 文化陣地——漢、魏晉、北朝時期的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