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川位于甘肅省正寧縣西南部,南近陜西,外有小泰山、琴山、北華山、藥王山四山合圍,內有四郎河蜿蜒穿行, 可謂依山懷水,風神聚匯!漸近羅川時,公路盤山而下,耳側清風鳴琴。極目處,溝壑競馳,萬木蓊郁。偶見灰色屋檐,隱約萬綠叢中,飛鳥繞樹,炊煙隨風,一派盛世清寧之景象。行至羅川城,但見屋舍整俊,灰瓦白墻,檐角飛翹。門檐、房柱多以青磚砌就,白灰勾勒,就連屋脊石獸、門墩雕花,也是精工巧制。遠觀近看,皆古樸雅逸,肅整天然,宛如一卷淡然出塵的水墨畫。古城就位于四郎河北岸,居北望南,居風水之上,實為物華天寶之地。時值夏末秋初,空氣濕和,草木繁茂,真是屋居林中,人行樹下。難怪有人盛贊:羅川,是正寧的世外桃源!
位于古城中街的趙氏牌坊,巍峨雅正,古樸軒昂,為四柱三門五樓建制。四柱和橫梁皆為立體方柱,棱角分明,剛正有型,縱橫嵌合,構成了牌坊大氣穩(wěn)固的主體框架。三門中,唯中門高闊,供車馬穿行,左右兩門對稱峻立,較之中門窄小,供行人通過。三門五樓之數(shù),并非偶然,古人認為: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因此上至皇宮官邸,佛塔寺廟,下至百姓私宅,房間數(shù)目也都以單數(shù)為吉利。而趙氏牌坊也取三五奇數(shù),無特殊實用之意,只是對數(shù)字的尊諱而已。牌坊立柱前后均有夾桿石,也稱抱鼓石,每一具方石上都有一石獅蹲立。因年代久遠,石獅面目已經模糊,今人只能在緬懷中以一種蒼然而又感奮之心想像一下這幾只石獅虬須怒目,欲破石騰空的雄姿。而抱鼓室露出地面的部分僅為冰山一角,牌坊建造時,抱鼓石的地下部分均要深于立柱,方可起到夾持支撐立柱的作用。橫梁之間鑲有花板,浮雕、刻線雕以及鏤雕相結合。浮雕浮凸有力,立體感強;鏤雕虛實相合,不僅美觀,還減少了風阻;而貫穿其中的刻線雕起到了分割框正之作用。雕刻之內容,大抵是一些諸如稼墻農事、庭院樓閣、飛禽瑞獸、施教禮樂、日出山隱等物事,寄語人們渴求平安豐碩、善美致合的夙愿?;ò逯L格,不僅具有北方粗獷剛毅的氣質,而且融進了南方細膩繁縟的品味。透過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紋路,我們可以隱約窺見當時民族融合、文化互補的背影。而石柱和花板的夾角處有長矩形的云墩雀替,浮雕線條均細,造型流和婉轉,不僅打破了直角方棱的呆板模式,增加了造型美和層次感,還起到了銜接穩(wěn)固之作用。中門之上的橫梁之間,鑲有牌匾。牌匾題文多已模糊難辨,唯余殘余數(shù)筆,力道十足。古人建造牌坊,都是先建坊懸牌,后刻字,且字多為橫長豎短,橫向拓延。加之趙氏牌坊中的立柱均不出頭,橫梁稍長,覆于立柱之上,更顯穩(wěn)闊莊嚴,威武大氣。最為贊嘆的是樓頂竟以斗拱支撐。樓頂要遮蔽風雨,且要做成翅角飛翹之狀,因此面積闊大。而如何將如此大的樓頂置架于較窄的橫梁之上呢,這就需借助斗拱了。古建筑中,無論木石,結合處均講究不用釘子、粘膠之類的輔具,而是把材料刻鑿成不同形狀,彼此鉚合鑲嵌。斗本為量具,為量取禾稻米粟之用,呈方形或長方形,底小口大,斗拱也就因外形似斗而得名。趙氏牌坊的斗拱采用石條嵌合,層層遞加,漸高漸長,階梯堆砌,鏤空成型。這不僅穩(wěn)固,還減少了風荷載,美觀耐久,且重心精準,不偏不倚,讓人嘆服。斗拱,實為古建筑中最為精妙的一筆,那是力學與美學在建筑史上的并融交匯,共放異彩!好多牌坊為了使其牢固,在樓頂和廊坊之間,都會采用鐵鉤加固;而趙氏牌坊,僅以斗拱支撐,因重而穩(wěn),因巧顯輕,那是力學與建筑的完美聯(lián)姻。樓頂采用魚脊造型,流檐飛翹,青苔覆染,且檐脊處鑄有石獸,名曰犼,性好望,傳說是由觀音菩薩的坐騎化身而來,可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石獸共六只,彼此背向而立,面南北,凌空遠眺,似乎要將萬里河山盡納眼底,盡歸胸中!
據有關史料記載,趙氏牌坊共三座,分別名為天宮坊、清官坊、和恩寵坊。天官坊和清官坊分別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和十二月,是朝廷為表彰明代清臣趙邦清(曾任山東滕縣知縣、吏部稽勛司郎中、貴州遵義道監(jiān)軍參議)所建。恩寵坊則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是趙邦清為感念生母劉氏、養(yǎng)母高氏教養(yǎng)之恩向朝廷請立的,又一說是鄉(xiāng)里為趙邦清的二位母親建立的。坊碑題文也能很直白生動的概括建造之意旨,“清官坊”上方正中兩面均題“清官坊”三字,西面依次有“清著天曹”、“一代清官”和“清風勁節(jié)”。天官坊一面題文為“清操薦品”和“孤清震世”,另一面為“龍賜天官”和“萱日重輝”。恩寵坊上的題文為“恩榮兩母”、“褒賜文林”。如今的趙氏牌坊,就像是一個卸甲歸來的將軍,剔去了血光之氣,變成了一個忠誠威武的衛(wèi)士,持槍遠矚,安一方水土!佑一方臣民!鳴金止戰(zhàn)之后,任肩頭月色如銀,朝露如珠,只愿每一場夢都甜糯飽滿。
牌坊旁邊有兩支鐵旗桿。據桿身銘文記載,應是鑄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底座為方石,方石上鑄鐵獅,一公一母,含情相望。只見公獅腳踏繡球,奮足欲奔,虬發(fā)短而嚴整,怒目齜牙,雄勇跋扈,不可一世,自傲自負之氣溢于言表!王者的魂靈被澆筑在鐵殼里,似乎燒一炷香,他就可以脫殼而出,縱橫寰宇!而母獅和顏悅目,啟齒淺笑,足下踩著一只幼獅。似乎是幼獅頑皮,欲奔跑嬉玩,被母獅一把擒住,隨后母子承歡,和樂融融。只是遺憾,鐵獅口中所銜之珠,已消失不見。就像歷史一段冰冷的腓骨,一個溫熱的器官,最終被分解,或者被遺忘。獅背上垂掛披毯,一側刻字,上書首事人之名諱;另一側鑄龍魚圖案,龍翔于上,身姿俊逸,爪鋒蓄力,尾形伸展,而魚卻是極為豐碩肥美,俊朗昂揚,似乎剛從池中躍起。這一躍,就從清波碧水里躍到了鐵石之中,就從黎民百姓的飯桌上躍到了歷史的書頁里。龍上魚下,同向并行,首尾內趨,環(huán)繞成圖,浮凸有力,躍然如生。鐵獅中空,旗桿穿鐵獅而過,矗立入云。旗桿頂端各有一鐵鶴,背負“日”、“月”二字,凌空展翅欲飛、優(yōu)美空靈。鐵鶴之下有一小匾額,呈梯形,一面上書“七國保衛(wèi)”,一面上書“萬代屏藩”。桿身上鑄有行龍和云斗。行龍攀援纏繞,張牙舞爪,頭下尾上,雖歷經百年,可是龍身鱗紋、爪牙觸須仍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而云斗,也叫方斗或錫斗,傳說努爾哈赤曾被烏鴉所救,隨后下令不許傷百鳥,且賜封烏鴉為神鳥,并將其列為鳳圖騰的一支。于是在民間,滿族人庭院東南角多立桿懸斗,放入谷米豬腸等物,喂食烏鴉,以報答烏鴉對努爾哈赤的救命之恩。另一種說法是古代旗桿是做軍事用途的,在旗桿上放置一個大方斗,可以站人作為瞭望哨,后來很多放旗桿的場合雖然不再需要瞭望哨,但這個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放置一個小方斗作為安全的象征和祈愿。云斗里插有三角形旌旗,邊緣呈鋸齒狀,似迎風獵獵作響,旗中有喻義“萬德吉祥”的“卐”字飾和喻指“壽與天齊”的“壽”字飾。字符的婉轉紋路和鐵的堅硬質地水乳交融,剛柔互濟。云斗四角墜有鈴鐺,而清脆之鈴聲猶如疲憊的露珠,已經隕落在歷史的塵煙里。云斗之下,原懸有一副鐵鑄對聯(lián),曰“社薦雞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靈風”。而如今,懸掛對聯(lián)的鐵鉤仍在,可是對聯(lián)早已尋覓無蹤,據傳毀于文革。在那場歷時甚久的文化浩劫中,多少文化歷史古跡慘遭毀壞,而能夠保持下來的就彌足珍貴了。在旗桿之下,立有兩塊石牌,上刻“鐵旗桿”和“鐵獅鐵鶴”字樣,為一九七九年正寧縣革命委員會制。而早在這之前的1955年3月,趙氏牌坊被中共正寧縣委確立為正寧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4月,被中共慶陽地委確定為慶陽地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63年2月,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到了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將其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川古城,那是千年歷史遺留在正寧大地的一段芳香的骨骸。古韻遺風,一步一景,俯仰皆拾,讓人游而往返,神思翩躚。而趙氏牌坊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種靜穆的恢宏,一種含蓄的非凡,一種內斂的高昂,只有胸懷天下,心系民心者,才會活在人們心中。皇帝的龍袍都失色了,可趙邦清當年端給災民的那碗粥還是溫熱的,民心會記著,用石頭般堅硬的記憶。趙氏牌坊不僅僅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筑符號,那是一段為民愛民的寫照,是一種信仰的活化石。帝王尸骨已成灰,金粉繁華謝幕之后,不朽的永遠是善心,是胸納萬壑的豪情,是為民赴死的正氣和雄心。趙氏牌坊所蘊藏的深刻寓意和感召之情,與羅川淳樸安詳之民風、鐘靈毓秀之景色、外華內秀之文化相輔相成,琴瑟共鳴,又根植于正寧大地正大光明、寧靜致遠、為公為民的文化土壤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必將激勵后人謙卑自牧,正身清心,奮發(fā)勤勞,善美孝道,清廉為公!
- 2023-09-19史書中“兵家必守”的險要山口 石窟中窺見舊時佛韻
- 2023-08-30"西出陽關"的不僅有使者和商隊 還留下許多名人的足跡
- 2023-09-19兩張民國老照片首次披露 看看舊時蘭州山水長啥樣
- 2023-09-19古時候涼州風景有多"攢勁"?地方志中這幾首詩美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