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住彭城,卻在六歲的時候千里迢迢,遠赴長安;他原本希望在長安享受皇親的富貴生活,卻不得不顛沛流離,一路西行,流落武威;他雖然年少,卻在武威立志讀書八年,和武威有了一段不解之緣。
他,就是劉般。
一
那么,劉般是何許人也?
劉般字伯興,是漢宣帝的玄孫,算來也屬于皇親國戚。當初,劉般的父親劉紆承襲爵位被封為楚王,全家過著優(yōu)厚的生活。不料遇上王莽篡位,劉姓皇室成員大都被廢,劉紆也未能幸免,被廢為普通百姓,隨后全家就定居在彭城。
劉般生于公元19年,很小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了,與母親住在一起,生活十分清苦。
公元23年,正值王莽末年,劉玄在綠林軍的擁戴下成為皇帝,年號更始。第二年(公元24年)二月,劉玄自洛陽向西進發(fā),遷都長安。
遠在彭城的劉般一家得知劉玄進入長安的消息之后,喜出望外,感到生活有了盼頭。于是,劉般母親帶著劉般及親屬收拾行裝,曉行夜宿,一路向長安而來。
可是在長安還沒站穩(wěn)腳跟,形勢又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公元25年,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quán)土崩瓦解。兵荒馬亂之中,劉般母親迫不得已,又帶著劉般隨著逃難的百姓,輾轉(zhuǎn)西行,受盡亂世疾苦,一直到了河西,最后流落到了武威。
那一年,劉般只有7歲。
二
當時武威郡在內(nèi)的河西各地由大將軍竇融管理。
竇融(公元前16-62年),字周公,扶風平陵人。公元23年,40歲的竇融投降劉玄的起義軍,在大司馬趙萌部下任校尉,后被推薦出任巨鹿太守。竇融的高祖父曾為張掖太守,從祖父曾為獲羌校尉,從弟為武威太守,幾代都在河西鎮(zhèn)守,有一定的政治基礎(chǔ)。于是,竇融辭去巨鹿太守,來到了河西,執(zhí)掌張掖屬國都尉一職。公元25年更始帝失敗后,天下大亂,竇融由酒泉太守梁統(tǒng)、金城太守厙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等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張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五郡,保境安民。
竇融在河西采取了比較寬和的政策,“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使河西一帶成為一個比較富庶與安寧的地區(qū),特別是姑臧(武威)更為富饒?!逗鬂h書》說:“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shù)月,輒致豐積。”
雖然缺乏史料記載,但可以想象得出,劉般一家顯然受到了竇融的收留和安置,生活總算安定了下來。
三
那時候的劉般雖然年少,可是志向遠大,他整日誦讀學習詩書,注意修養(yǎng)品行,絲毫不敢懈怠。他的母親和幾個舅父見狀,都認為暫時寄身在武威這個邊遠苦寒之地,生死尚難預料,能解決溫飽問題就已經(jīng)不錯了,不應(yīng)像這樣苦讀學習。他們幾次勸說劉般放下書本,但劉般意志堅定,仍然不放棄學業(yè)。
劉般在東漢初年的武威“講誦不怠”,也從側(cè)面說明當時武威一地的儒學教育非常發(fā)達。自漢武帝在武威乃至河西設(shè)郡置縣以來,通過移民實邊等一系列措施,中原先進生產(chǎn)技術(shù)及儒家思想文化逐步傳入武威。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日忌雜簡中有“河平□年四月四日,諸文學弟子出谷五千余斛”的記載。河平是西漢成帝劉驁的年號(公元前28-25年),推測墓主人可能是西漢晚期的經(jīng)師或者武威郡的文學官,也就是“諸文學弟子”的老師。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儀禮》簡,也是武威地區(qū)保存和發(fā)展中原儒家禮儀文化的重要實證。
另外,東漢初期的建武四年(公元28年),任延擔任武威郡太守,他“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孫,皆令詣學受業(yè),復其徭役。章句既通。悉顯拔榮進之??に煊腥逖胖?。”大意是任延在武威郡興辦學校,設(shè)立學官,讓掾史子孫都到學校去接受教育,使得郡中有了儒雅之人。
而就在任延在武威興辦學校的同一時期,劉般恰好在武威讀書,他由此成為武威儒學教育的受惠者之一,親身見證了武威儒學教育的發(fā)達。
四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劉般在武威認真讀書,度過了八年時光。伴隨著瑯瑯書聲,他也成長為一位十四歲的翩翩少年了。
八年時間,天下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劉秀早在公元25年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王朝。建武八年,也即公元32年,劉秀聯(lián)合竇融平定隴西地方勢力隗囂之后,河西與內(nèi)地的通道重新開通。劉般一家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生活了八年的武威,前往洛陽。
劉般的這段經(jīng)歷,被完整地記載到《后漢書》之中,摘錄如下:
“劉般字伯興,宣帝之玄孫也。般數(shù)歲而孤,獨與母居。王莽敗,天下亂,太夫人聞更始即位,乃將般俱奔長安。會更始敗,復與般轉(zhuǎn)側(cè)兵革中,西行上隴,遂流至武威。般雖尚少,而篤志修行,講誦不怠。其母及諸舅,以為身寄絕域,死生未必,不宜苦精若此。數(shù)以曉般,般猶不改其業(yè)。建武八年,隗囂敗,河西始通,般即將家屬東至洛陽,修經(jīng)學于師門……”
五
無論身在何方,武威的寄居和求學經(jīng)歷,為劉般日后為官處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洛陽妥善安置后,劉般繼續(xù)投靠在經(jīng)學老師門下學習。第二年,光武帝聞其賢名,下詔書封劉般為菑丘侯,后改封為杼秋侯、居巢侯。漢明帝欣賞其品行,先后封賜其執(zhí)金吾、朝侯,兼任屯騎校尉。漢章帝時,又任命劉般為長樂少府、宗正。劉般為官期間,“竭忠盡節(jié),勤身愛國,夙夜不怠”,時時處處為百姓著想,如反對置常平倉、主張允許百姓多種經(jīng)營等,而且以德服人,受到了人們的稱贊。建初三年,也即公元78年,劉般去世,享年六十歲。
劉般雖已遠去,但瑯瑯讀書聲還在武威上空飄蕩。作為漢代武威儒學教育發(fā)達的見證者,劉般一心求學的精神必將代代傳承并發(fā)揚光大。
作者簡介
李元輝,甘肅武威人,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甘肅省歷史學會理事。獨著或合著有《汗血寶馬》《話說五涼》《天馬長歌》《詩文話天馬故里》《涼州賢孝之二十四孝》等,先后在《甘肅日報》《民主協(xié)商報》等發(fā)表文史文章300篇,主持完成省社科院單列課題3項。2022年榮獲武威市第二屆“天馬工匠”稱號。
- 2023-11-14霍去病執(zhí)鞭抽出五眼清泉后 這里成了文人"寶藏打卡地"
- 2023-10-08重走杜甫游隴路線 看完這些山水你也想吟詩一首
- 2023-10-10與徐志摩聞一多談新詩的他,為何“牘”愛甘肅
- 2023-11-14“齊家玉”礦從哪里開?上古“玉石之路”起點在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