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物】秋日話菊
文/孫綠綺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xiāng),與菊結(jié)緣甚早。古往今來,世人偏愛菊花,賞菊、食菊、詠菊之風,綿延數(shù)千年。菊花成為“詩酒茶”中的主角之一,亦成為名人隱士的精神向往。
菊花,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古人稱之為治薔、節(jié)花。因秋時五行屬金,因而菊花又有金華、金英、金蕊、金鈿、帝女花等別名。
菊乃“花中隱士”,又與梅、蘭、竹合稱“花中四君子”。炎黃子孫自古就對菊花寄予了豐厚的情感,使其與民族文化深深結(jié)緣。
菊花
菊花古稱“鞠”。宋·陸佃《埤雅》曰:“菊本作蘜,從鞠。鞠,窮也。”秋風瑟瑟,百花肅殺,唯菊獨占秋陽,可謂是傲霜之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菊花起源于華夏,自有文字記載,已歷時3000多年。最早見于《周禮》一書:“鴻雁來賓……菊有黃華”,借菊花綻放來指示氣候月令?!断男≌魇蟼鳌分幸嘤?ldquo;九月榮菊……菊榮種麥,時之急也”之句,菊花又起到了界定農(nóng)時的作用。
秦漢時期,菊花已開始應(yīng)用于醫(yī)藥和飲食,秦都城咸陽曾有過較大規(guī)模的菊花交易市場。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論述了“菊服之輕身耐老”的功效,三國時魏文帝曹丕還特意派人送給鐘繇菊花,供他研究長生的道理。
菊花在晉代,逐漸由野生野采向田園栽培過渡。南北朝時的夏至,人們還將菊花曬干研磨成灰,用來防治蠹蟲。進入唐代后,菊花種植更為普遍,從宮廷園林到民間庭院已隨處可見,并且涌現(xiàn)出一些可供觀賞的名貴品種。
在唐人藝菊的基礎(chǔ)上,宋人又前進了一大步,栽培出專供鑒賞的盆栽造型。重陽前后,養(yǎng)菊、賞菊、簪菊、詠菊之風大盛,不僅有“賽菊會”,還要吃菊餅、點菊燈。
公元1104年,劉蒙所著的《劉氏菊譜》問世,這是世界首部論述藝菊的專著。共記載了35個菊花品種,另附聞而未見的4個品種,以及兩個野生品種。并且依照顏色進行分類,以黃為正,其次為白,再次為紫,而后為紅,對后世的影響很深。
此后,宋代相繼出現(xiàn)了六七部菊譜,史鑄的《百菊集》書中有“綠芙蓉,墨菊其色如墨”的描述,說明綠菊和墨菊早在宋代便已培育成功。
菊花單瓣重瓣皆有,花型演變較為復(fù)雜。宋代的主要花型有小托桂、平瓣、小菊、球型、蜂窩小菊、卷散、荷花、蓮座、龍爪等。有的寬圓豐滿,有的細瓣清瘦,有的倒垂金鉤,風姿殊異,各有千秋。
元代的菊花文獻不多,楊維楨所著的《黃華傳》中記載了136種菊花。到了明代,菊花品種再趨繁多,王象晉的《二如亭群芳譜》中記錄的菊花已達到278種。
清代養(yǎng)菊、賞菊則以京城為中心,各地進獻的名菊多達400多個品種,其中的“黃鶴樓”“南朝粉黛”“黃夔龍”等流傳至今。彼時的藝菊專著有20余部,如陳淏子的《花鏡》、閻廷楷的《海天秋色譜》、鄒一桂的《洋菊譜》等。
菊花發(fā)展至今天,產(chǎn)地遍布全國各地,優(yōu)質(zhì)菊花已接近3000個品種。
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人們談?wù)撈鹁栈ǎ偸菚吞諟Y明聯(lián)系起來。他愛菊成癖,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菊花的詩句,其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志趣與品性同菊花相映生輝,以至于后人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jié)、逸士之操的象征。
唐代詩人白居易詠菊:“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再如元稹之句:“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各色菊花之中,古人偏愛黃菊。唐太宗的“細葉凋輕翠,圓花飛碎黃”,李白的“時過菊潭上,泛此黃金花”,梅堯臣的“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皆是黃菊。白樂天的“滿園花菊郁金黃”,李商隱的“融融冶冶黃”,也均是黃菊。
而在婉約派詞人筆下,黃菊常以清瘦的形象出現(xiàn)。如李清照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吳文英的“山遠翠眉長。高處凄涼。菊花清瘦杜秋娘。”
菊花不畏嚴寒,清寒傲霜。東晉盧諶贊其“越松柏之寒茂,超芝英之眾芳。”南朝卞伯玉也贊其“振勁朔以揚淥,含凝露而吐英。”王安石則贊其“黃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
以菊詠志、慷慨壯烈的有南宋愛國女詞人朱淑真的《黃花》詩:“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以及鄭思肖的《詠菊》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也常被借表相惜相聚之情。如唐代韋應(yīng)物所寫的“一為吳郡守,不覺菊花開。始有故園思,且喜眾賓來。”再如獨孤及的《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
瓊霜之菊瓣,落英嘗花筵
菊花氣味清芳,不僅觀之令人賞心,還是一味清雅的食材。戰(zhàn)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就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清晨喝木蘭花上的露水,晚上吃菊花的花瓣。
魏晉時期的鐘會,更是把服食菊花描述得仙氣飄飄:“掇以纖手,承以輕巾。揉以玉英,納以朱唇。”
古人在菊花入饌這件事上是有些共識的。唐代文學家元結(jié)在《菊圃記》里稱菊花“在藥品是良藥,為蔬菜是佳蔬”,可見菊花在飲食中的地位。
唐代的陸龜蒙就把菊花當菜吃,并且專門寫下了《杞菊賦》,說“春苗恣肥,日得以采擷之,以供左右杯案。及夏五月,枝葉老硬,氣味苦澀,旦暮猶責兒童輩拾掇不已。”
宋朝蘇軾看過后大搖其頭,表示不信,直到他任密州太守時,嘗到了菊花的滋味。春食菊苗,夏食菊葉,秋食菊花,冬食菊根,索性把菊當糧吃。
確如蘇軾所說,菊花四季皆可食,從春天生發(fā)的第一茬菊苗開始,就被端上了文人們的餐桌。南宋林洪和明代高濂,這兩位相隔了四百年的飯搭子,分別在《山家清供》和《遵生八箋》中,提到了菊苗的風雅吃法:嫩頭采來湯焯,或者裹上甘草水和的山藥粉油炸。滋味如何呢?高濂說,其香美佳甚!
新醅浮青蕊,菊酒賀重陽
中國人有在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的習俗。古時的菊花酒,是采擷鮮菊花和青翠枝葉,摻入釀酒的糯米和酒曲中,發(fā)酵一年而成。梁簡文帝《采菊篇》中的“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襦”之句,便是描寫采菊釀酒的情景。
“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漢·劉歆《西京雜記》
魏晉時菊花酒盛行,陶淵明就是釀造的高手。提到采菊釀酒,他寫“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提到暢飲獨酌,他說“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提到飲菊花酒的心情,他說“嘯傲東軒下,聊復(fù)得此生。”
菊花酒滋味清涼甜美,也被稱為“長壽酒”,傳說喝了可以延年益壽。葛洪在《抱樸子》中就記錄了南陽山中的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山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件?!肚G楚歲時記》中則明確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長壽。”
唐宋時,菊花酒依然風靡,《唐書》中記錄了唐宰相李適之伴駕游幸:“凡天子饗會游豫,惟宰相學士得從,秋登慈恩寺,獻菊花酒稱壽。”而孟浩然《過故人莊》,那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也是膾炙人口。
直到明清,菊花酒流行依舊,釀造技藝更加成熟,且在釀造時加入了多種草藥,比如地黃、當歸、枸杞等,以增強其保健之功。
煎茗沁甘菊,焙花熏茶香
菊花入茶,雖不比菊花酒那般古老,但也堪稱悠久。唐代僧人皎然和茶圣陸羽是好友,他曾寫了一首《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的詩,詩云:“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彼時飲菊花酒非常普及,甚至被高人雅士戲稱為“俗人的口味”,而菊花茶清香透徹、舒爽沁心,煮上一壺,顯得格調(diào)與眾不同。難怪連陸游也要感慨:“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
將菊花熏蒸后曬干或焙干,便得到了簡易的菊花茶,可以直接泡水喝,也可以搭配其他藥草。清代名醫(yī)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兩次提到的“桑菊飲”,就是用桑葉、杏仁、薄荷、生甘草、連翹等,與菊花同煎。
菊花微寒、性甘,主要功效是散風清熱、平肝明目?!侗静菥V目》指出了菊花更多的養(yǎng)生價值,稱“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即肺、腎也。”還有俗話說“常飲菊花茶,老來眼不花。”說得簡單直白。
金餅菊花糕,粥飯入羹湯
菊花還可以做糕點,清代有“菊花餅”,是用凈花,拌上糖霜搗成餅狀,記錄在朱彝尊的《食憲鴻秘》中:“黃甘菊去蒂,搗去汁,白糖和勻,印餅。加梅鹵成膏,不枯,可久。”明代典籍《嶺南雜錄》中還記載了中山小欖鎮(zhèn)的菊花餅,中含菊花,較之杏仁餅尤為美味。
而所謂“金餅”,卻不是糕餅,而是菊花飯。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記載的金餅做法,是“采紫莖黃色正菊英,以甘草湯和鹽少許焯過,候粟飯少熟,投之同煮。”
既有菊花飯,必然也少不了“菊花粥”。哪怕只是普通的白米,熬粥后撒上菊花瓣,也是別有一番食趣。明代高濂在養(yǎng)生食譜《遵生八箋》中說:“菊花粥,用菊新長嫩頭,叢生葉摘來洗凈,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之,清目寧心。”一語道出了食菊花粥的妙處。
重陽將至,菊花盛綻,窗前籬下,簇簇金黃。不妨邀上三五親友,遍登高處插茱萸,共賞黃花飲菊酒,月下同斟,吟詩唱酬,方不辜負這菊花開時的清秋勝景。
- 2024-10-09【重推】重繪漢魏六朝河隴文學地圖
- 2024-10-09又到重陽
- 2024-10-09祁連探綠——筑牢國家西部生態(tài)安全屏障的河西走廊答卷
- 2024-10-08沉浸體驗 黃河文化悠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