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史前鄉(xiāng)村用具煥新尚,甘肅秦安手藝人借“器”塑新生
中國甘肅網(wǎng)10月28日訊 據(jù)中新網(wǎng)蘭州報道(記者 馮志軍 崔琳)“短發(fā)齊劉海,挺鼻小嘴圓眼睛,雙耳還留有掛飾物的小孔……”出土于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遺址的國家一級文物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衍生而出的縮小版文創(chuàng)彩陶“小祖宗”,因秀麗的面龐和憨態(tài)可掬的表情,在今年以來賣到脫銷,成為當?shù)乇姸辔膭?chuàng)品中的“佼佼者”。
“家里在祖輩時就在從事陶器燒制,當時左鄰右舍也有不少人家從事此行業(yè),主要燒制一些保障基本生產生活的瓶瓶罐罐,解決溫飽問題是奔頭。”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安陶器燒制技藝天水市級傳承人康曉龍近日感慨道,沒想到在多年之后,史前老祖宗留下的“小祖宗”會如此受歡迎,甚至成為絲路游新寵。
4月11日,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康坡村陶藝車間內,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安陶器燒制技藝天水市級傳承人康曉龍趕制大地灣文創(chuàng)彩陶。李亞龍 攝
鉆研陶器燒制技藝十余年的康曉龍,如今已是秦安縣較具代表性的制陶手藝人。當手中精心打磨的鄉(xiāng)村生產生活工具,忽然變成一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創(chuàng)產品或工藝品,并得到眾人點贊和搶購時,這種變化被而立之年的他理解為:“大地灣文化很上檔次,讓它在更大范圍和更多人群中傳承很有意義。”
近年來,經過取土、泥土晾曬、浸泡、揉泥、發(fā)酵、拉坯、修坯、繪畫、進窯燒制等繁雜工序,康曉龍?zhí)剿鳠瞥隽瞬侍绽?、彩陶罐、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三足鼎、平底釜、條形盤、深腹罐、尊形器和圓底器等40余種,這些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草、蟲、魚、蛙、鳥、獸、網(wǎng)紋和幾何圖形,與大地灣文化成像如出一轍。
“大地灣貫穿幾千年的史前文明延續(xù),每一件文物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相對特點,因此在模仿燒制過程中也需要有不一樣的心境。”康曉龍說,近年來,他牽頭成立的“康坡村陶藝車間”,不僅與全國多家博物館建立復制品制作合作關系,所產陶器產品還銷往英國、日本等國家。
4月11日,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康坡村陶藝車間內,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安陶器燒制技藝天水市級傳承人康曉龍整理趕制好的大地灣文創(chuàng)彩陶。李亞龍 攝
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明的延續(xù),其規(guī)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中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并創(chuàng)造了最早的彩陶、農作物種子、度量器、原始水泥、原始地畫、宮殿式建筑、文字符號、消防設施8項“中國之最”。
在大地灣遺址考古出土的近萬件各類文物中,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是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瓶。因該瓶被認為是黃河上游“最早的黃河母親形象”,由此也誕生了今年備受追捧的明星級文創(chuàng)產品“大地灣的小祖宗”。
據(jù)秦安縣文化館介紹,秦安制陶始于大地灣遺址。秦漢時期,除生產生活用具外,還能生產陶豬、狗、俑、鈴等裝飾品。當?shù)刂铺諛I(yè)在唐宋時期達到精湛的工藝水平,至明清時期技術廣泛普及,城鄉(xiāng)各地都有作坊,制品有盆、罐、壇、碗等幾十種。
4月11日,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康坡村陶藝車間內,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秦安陶器燒制技藝天水市級傳承人康曉龍趕制大地灣文創(chuàng)彩陶。李亞龍 攝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大地灣遺址重大考古發(fā)掘,位于秦安縣興國鎮(zhèn)東南部康坡村,康曉龍的爺爺康新田萌發(fā)了制作傳承再現(xiàn)彩陶文化的念頭,之后他認真潛心鉆研、多方求教,所制陶器以生活日用品為主,韌性好、耐腐蝕,能承受一般性撞擊。
作為秦安陶器燒制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康曉龍表示,隨著近年大地灣文化熱興起,他的陶器產品進駐全國多家文創(chuàng)商店,集中批量生產、品牌包裝和訂單式銷售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制陶隊伍,尤其隨著中央定點幫扶秦安的北京科技大學援建陶藝館和掛牌成立“實訓基地”,以及多家公司在此設立“孵化工作室”,秦安陶器燒制技藝將煥發(fā)新的生機。(完)
- 2024-10-25甘肅秦安匾額文化見證歷史變遷
- 2024-10-23這幅西游壁畫,比吳承恩的書還早200多年?
- 2024-10-23歷史百科丨“黃河”之名何時有?
- 2024-10-22史海揭秘丨敦煌石窟里藏著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