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冬日有詩意
文\馬曉煒
立冬,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千百年來,我國許多地方把它當做一個重要節(jié)日來慶祝,詩人詞客更是留下了許多優(yōu)美、雅致的詩篇,使這個古老節(jié)氣更具“文藝范”。
三國曹操北伐烏桓歸途中,寫過《冬十日》:“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鹍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錢镈停置,農(nóng)收積場。逆旅整設(shè),以通賈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人描寫的是北方初冬景色,“繁霜霏霏”“鴻雁南飛”,猛禽也都藏身匿跡起來,就連熊都入洞安眠了。農(nóng)民放下農(nóng)具不再勞作,收獲的莊稼堆滿了谷場,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
如果說曹操筆下的北方初冬是一幅蕭瑟遼闊景象,那么南方則是層林盡染、落葉繽紛的初冬美景。唐代白居易《早冬》,就勾勒出一個如春天般的水鄉(xiāng)畫卷:“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江南十月,冬天似春天。寒霜未凍,青草萋萋,太陽暖曬大地,葉黃像初生,詩人熱切盼望喝酒的閑情。而在元代仇遠的詩中,立冬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他的《立冬即事》:“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立冬時日,細雨帶著寒意,但還沒冷到結(jié)霜,院子里的樹葉半青半黃,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幾株梅樹開花了,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心中頓生暖意。
對于季節(jié)的更替,文人是極其敏感的,也最易誘發(fā)詩情的。李白揮毫賦詩《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之夜,筆墨結(jié)凍,也懶得寫詩了,寒爐中溫起一壺美酒,邊取暖邊飲酒驅(qū)寒,醉眼蒙眬中,看到月光下硯上的墨漬花紋,也如白雪落滿了山村。寥寥數(shù)語,一個詩情畫意、溫馨浪漫的生活場景躍然紙上。
同是寫立冬,明代王稚登的作品顯得愁苦多了,其《立冬》詩:“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當秋風吹盡,葉黃楓丹時,天南海北的詩人們便在夜晚,守候著一盞孤燈、半輪殘月,他們從各自的角度感到了深邃而清涼的寒意??磥?,詩人心頭的“羈旅之思”,絕非天涯游子才能默然享用。宋代范成大在《立冬夜舟中作》中寫道:“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增。山頭望樵火,水底見漁燈。浪影生千疊,沙痕沒幾棱。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詩人夜晚坐在船上,面對燃燒的篝火、搖動的漁燈、翻卷的浪影,悵然感到隨著冬日的到來,發(fā)現(xiàn)自己已步入老年。字里行間,透著酸楚和哀愁。
與別的節(jié)氣一樣,古人將立冬劃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到了立冬,水已經(jīng)能結(jié)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jié),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變成大蛤了。唐代元稹《立冬十月節(jié)》詩,就對自然界的這一細微變化,有過形象的描寫:“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田種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其實,立冬既傳遞著天寒地凍、萬物收藏的物候變化,又傳遞著蓄能積勢、孕育未來的美好希冀。蘇轍的《丙戌十月二十三日大雪》:“秋成粟滿倉,冬藏雪盈尺”;陸游的《書壁》:“炊粟猶支日,藏蔬可御冬”;鄭剛中的《春熱》:“地氣冬來不復藏,桃花都向臘前芳”。這些佳句皆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冬藏的意境。
站在冬的起點,欣賞古人作品中立冬的美麗景致,感受古代風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不覺情趣盎然,暖意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