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蒹葭搖曳間
汪志
早起晨練,小城流沙河的七彩步道是我每天必經(jīng)之地,在河道兩側(cè)的沼澤里,長著一種《詩經(jīng)》里記載的植物——“蒹葭”。它們從春夏的水中走來,至深秋雖是枯萎一片,但花穗輕柔地在空中飄浮,留下了美。
翻開《詩經(jīng)》,如“蒹葭”般的那些植物,便穿越時空,枝枝蔓蔓、纏纏繞繞地長在我的眼前,長進我的心里。“蒹葭”其實是兩種植物,“蒹”是荻,“葭”是蘆葦,均屬禾本科蘆葦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者生境和形態(tài)均相似,但莖、葉、花有一定區(qū)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將“蒹葭”稱之為“蘆葦”,在我的故鄉(xiāng)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則叫“野蘆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應(yīng)是不少人知曉的《詩經(jīng)》篇章。寥寥數(shù)字,便已讓金秋時節(jié)的小河邊及沼澤里的一片蒼茫的蘆葦蕩躍然在眼前。春、夏季節(jié)的“蒹葭”,莖干修長而直立,像一根根纖細的竹竿,葉片細長而柔軟,當(dāng)微風(fēng)拂過時,蒹葭的莖干和葉片會輕輕地搖曳,柔美之態(tài)給人一種恬靜而優(yōu)雅的感覺,仿佛置身于一片寧靜的綠色樂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形態(tài),如同一位含蓄而婉約的女子,給人一種純美而溫柔的感覺。“蒹葭”在《詩經(jīng)》中寓意著女子的美好和純潔,也象征著戀人之間的相思和忠貞。
蒹葭多與江河湖畔為伴,擇水而居。我初識蒹葭是在兒時的故鄉(xiāng),是那種一見如故、相伴終生的植物朋友。每個人心中所珍藏的和念想的各不同,在我,山水和草木皆是,蒹葭尤甚。蒹葭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勤勞智慧的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們了。有史料記載,在西北地區(qū),古時戍邊的將士常將“荻”破碎后和泥,用來夯筑城墻及護堤,以增加建筑強度。兒時印象中,父母親常用蒹葭莖葉來編織葦簾、葦席等。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故鄉(xiāng)江南農(nóng)村,父輩們便在秋天將蒹葭割來貯存,來年平鋪在新房子頂層,上面再和泥草,能用很多年。由于富含纖維素,蒹葭還是造紙的上好原材料。
長大后我到西北工作和生活,這里的蒹葭也遍地都是,蒹葭在碧水長天里飄逸靈動,逍遙出塵,有風(fēng)無風(fēng)總是裊裊婷婷,悠然而動,蒹葭搖曳間,就將我的思緒帶往遠方故鄉(xiāng)了,想起了父母和親人們,想到了兒時和小伙伴們劃著小木舟在蘆葦蕩里玩耍……
也許是因為蒹葭“綻放”在蕭瑟的秋天,所以在文學(xué)作品中,它常常寄托了離愁思鄉(xiāng)的情緒。“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我在李煜的這首《望江南》中的“蘆花深處”,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緒。
蒹葭未開之前被稱為荻花,花蕾呈紅色或淡紫色,而開放后則漸變成灰色,最終成了銀白色,正所謂“蘆花一白萬頃雪”。蒹葭雖是隨風(fēng)飄蕩的植物小草,但憑借其發(fā)達的根莖和極具韌性的莖葉,卻能夠頑強生長。“蘆葦晚風(fēng)起,秋江鱗甲生。”它雖常以柔美之姿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中,卻是“堅韌”的代名詞。行走在滿是蒹葭的小河旁,不時傳來的“沙沙、沙沙”聲,似是蒹葭在淺吟低唱。在秋季漸漸枯萎了的蒹葭,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風(fēng)雪,來年的春天仍挺拔屹立在那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