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00年前的司法文書解讀河西走廊古代生活
20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被官員誣告的普通老百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一場“官告民”的民事糾紛案,最終會以怎樣的結局收場?
收藏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內的國寶級文物《候粟君所責寇恩事》漢簡為我們解答了上述問題。1974年,在甲渠候官遺址(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一卷漢代簡冊,根據簡冊內容命名為《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
圖為收藏在甘肅簡牘博物館內的國寶級文物《候粟君所責寇恩事》漢簡。(資料圖)李亞龍 攝
該簡冊共三十六枚,全文1526字,成書于東漢建武三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份完整的司法文書,內容涉及軍事、民政、法律、經濟等各方面內容,是研究東漢初年河西居延邊塞的重要文獻。
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近日接受采訪,解讀了這卷由36枚漢簡組成的簡冊的具體內容,以及它為何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通過解讀簡冊內容可知,其中詳盡記載了一起原告為甲渠候粟君,被告名為寇恩的民事糾紛。責,即債,意為粟君向寇恩主張、催討債務。
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身為當時甲渠候官的最高長官,粟君在雇傭客民寇恩前往當時張掖郡郡府為他販賣5000條魚后,誣告寇恩欠錢未還??芏髟趯Σ竟玫倪^程中,明確解釋了錢款的去向以及事情的詳細經過,答辯與粟君的訴狀完全不同。
鑒于二人的說詞不一,居延縣府鄉(xiāng)官司法所重新啟動驗問程序,驗問之后確認寇恩所說屬實,后經審查,縣官府指出粟君所述情況與事實嚴重不符,根據鄉(xiāng)官司法所的結案報告判決寇恩已還清粟君的欠款,粟君以政不直,嚴重違反公職人員操守,被免職處罰。
圖為保存完好的36枚簡冊。(資料圖)李亞龍 攝
“大家可以想一想2000多年前的東漢初期,盡管當時中原地區(qū)動蕩不安,可出現(xiàn)了官告民的民事糾紛,官府也是要按照司法程序、法律規(guī)則進行詳細、周密、公正調查。”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這也是這份文物珍貴的原因之一,體現(xiàn)了中國的法治精神。
談及該簡冊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原因,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從三方面進行解釋。從文獻角度來說,該簡冊未經后人改動,屬于第一手原始資料檔案,真實反映了當時的司法過程,是極其珍貴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歷經2000多年風吹雨打,除編繩腐蝕損毀之外,該簡冊作為木質文物,在極其難保存的前提下,還能完整無缺被后人看到。”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這得益于河西走廊地區(qū)干燥的氣候環(huán)境,其完整性對于文物而言,非常珍貴。
同時,這份簡冊第一次揭示了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司法程序是非常完備和完善的,是反映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第一份珍貴的原始文獻記錄。
圖為游客參觀甘肅簡牘博物館,觀賞《候粟君所責寇恩事》漢簡。(資料圖)李亞龍 攝
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認為,從簡冊上記載的每石谷子價值4000錢的價格,可以揭示出東漢初期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居民真實生活面貌,以及當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
在“大漠孤煙直”的河西走廊一帶,2000多年前可以捕撈5000條魚進行販賣。甘肅簡牘博物館工作人員說,這說明東漢時期的河西走廊沼澤遍布,和人們印象中的大漠戈壁有很大差距。這36枚漢簡,同時又從生態(tài)環(huán)境史的角度為后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資料,讓人們可以更深入探究古代歷史,更深入感受2000多年前戍邊的邊塞將士們的日常生活和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
- 2024-11-19【小隴畫報·316期】走進崆峒山 感受初冬別樣的美好
- 2024-11-14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行走隴原 領略千年石窟之美
- 2024-11-14金城初冬別樣景 滿眼丹黃醉行人
- 2024-11-14圖解|“花式寵客” 甘肅2024冬春文旅“大禮包”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