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靈臺地名探源
大華溝(圖片由靈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武江民 王少華
靈臺縣位于甘肅省東部,雄踞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890米-1520米之間,境內主要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qū))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qū));全境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流域面積2038平方公里,屬黃土高原溝壑區(qū)。靈臺氣候適中,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糧食生產(chǎn)優(yōu)勢明顯,素有“隴東糧倉”之稱。
悠久歷史
“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靈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自商周以來便有史可循,發(fā)展形成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商周時期建有密須國、密國,文物資源豐富,上自舊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齊家文化,歷商周、秦漢、唐元明清,下訖民國,各時代精品薈萃,商周文物被譽為“中華之最”。
靈臺縣商為密須國,周為密國屬地;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東漢后期設三水縣;兩晉南北朝時期,曾先后設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靈臺縣,屬麟州;貞觀元年(627年)廢麟州,省靈臺入麟游,天寶元年(742年),改鶉觚及析麟游為靈臺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省靈臺入涇川。十一年(1274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清康熙六年(1667年),分陜西置甘肅省,靈臺縣遂入甘肅;民國元年(1912年)靈臺屬涇固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靈臺縣直隸甘肅??;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qū),靈臺縣屬之;1949年7月24日,靈臺縣全境解放,成立靈臺縣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撤銷靈臺縣并入涇川縣;1961年12月,恢復靈臺縣。
地名故事
密須國,約公元前12世紀,皇帝后裔姞姓的密須氏,在靈臺西部建立密須國,都城建于密城(今百里鎮(zhèn))。觀今日百里鎮(zhèn)地形地貌,以達溪河水系沖積形成的一條川地及兩邊的臺地組成,寬廣平坦的河川,土地肥沃,適宜農耕文明的發(fā)展。同時,獨特的地形條件決定了此地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易守易退”,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鶉觚,秦昭王滅義渠戎國后,始置北地郡(治義渠)。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鶉觚縣。周地圖記中曾詳細記載“鶉觚”這一地名的由來:“鶉觚縣者,秦太子扶蘇及蒙恬筑長城,見此地原高水淺,因欲筑城,遂以觚爵祭奠,乃有鶉鳥飛升觚上,以為靈異,因以名縣。”縣治在支村原(今邵寨鎮(zhèn))。
朝那,東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安定郡遷寄美陽(今陜西武功附近),朝那縣隨遷靈臺(今靈臺縣朝那鎮(zhèn))。西魏文帝大統(tǒng)元年(公元535年),自原州百泉縣徙朝那縣治于今靈臺縣朝那鎮(zhèn)(轄今靈臺縣之西部朝那、龍門鄉(xiāng)之地,涇川縣之西南部)。“朝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縣級地名,學界對其讀音與含義一直有較大的爭議。
靈臺,文王三年,周師伐密須,密人自縛其君而歸文王,密須國滅亡,其地遂屬周。文王滅密須般師,于今靈臺縣城筑靈臺以祭天。“靈臺”專名由此得名。隋朝大業(yè)元年首置靈臺縣。
“靈臺”是我國文明社會初期一個祭天觀天的場所,是古代君主宣揚王權“受命于天”的一種工具?,F(xiàn)在普遍認為今甘肅省平?jīng)鍪徐`臺縣就是《詩·大雅·靈臺》中提到的“靈臺”。
地名特點
?。?)反映山川地貌
用山川地貌命名居民點地名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命名方式,靈臺縣位于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地貌以溝壑、山塬為主。靈臺縣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中反映山川地貌的居民點地名,除“山”“屲”“溝”“峴子”“塬”“坡”等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外,在一些地名中將山川地貌藝術化地想象成日常生活中的物體。如朝那鎮(zhèn)三里村的“細弦子”,因地處在狹窄的塬面上,為了凸顯塬面的狹窄而得名;“什字塬”,因黃土塬面呈十字形故名。
(2)反映地理方位
居民點地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方位名詞,如“東”“南”“西”“北”“上”“下”“前”“后”等,用以體現(xiàn)居民點與附近地貌特征的相對關系。靈臺縣境內塬、臺、川散落,居民點分布其間,如邵寨鎮(zhèn)東莊村的居民點地名“上小塬”,因位于三里塬南部地勢較高的塬面上而得名。諸如此類地名還有山根底(新開鄉(xiāng)寺溝村)、河南(梁原鄉(xiāng)景家莊村)、橋東(龍門鄉(xiāng)崾峴村)、南坡塬(星火鄉(xiāng)程家塬)等。
?。?)反映生態(tài)特征與地物
以動植物命名:槐樹嶺(新開鄉(xiāng)底莊村)、棗林(梁原鄉(xiāng)官村)、狼刺山(梁原鄉(xiāng)杜家溝村)、芋園(梁原鄉(xiāng)橫渠村)、落鷹疙瘩(百里鄉(xiāng))、老虎溝(上良鎮(zhèn)張村)等。
以地物命名:橋梁(中臺鎮(zhèn)胡家店村)、西堡子(中臺鎮(zhèn)楊村)、南堡子(什字鎮(zhèn))、園子(什字鎮(zhèn)草脈村)、堡子(朝那鎮(zhèn)后溝村)等。
總結這類地名命名特點不難發(fā)現(xiàn),靈臺縣當?shù)刂参镔Y源主要包括槐樹、棗樹、核桃和酸刺一類低矮灌木等。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區(qū)域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與社會狀況。
?。?)反映姓氏文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同姓氏、同種族的人們往往居住在一起,并且就以他們的姓氏來命名所在地地名。靈臺縣由于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自然也保留下來大量的反映姓氏文化的地名,諸如趙家坡(朝那鎮(zhèn)后溝村)、嚴家(邵寨鎮(zhèn)三坡村)、多家莊(獨店鎮(zhèn)白峪村)等。當然也有較為特殊的姓氏地名,比如上良鄉(xiāng)澗溝村“蘇張”,就因舊時蘇、張兩家都聚居于此而得名。
(5)反映美好愿望或紀念人和事
風調雨順,平安康泰是長久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用包含向往美好生活的詞語來命名居民點地名是“趨吉避兇”這一傳統(tǒng)觀念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靈臺縣現(xiàn)今地名中有許多諸如此類的地名,如什字鎮(zhèn)南溝村“新豐”,寓意新的一年五谷豐登;新開鄉(xiāng)底莊村“民樂”,取人民安居樂業(yè)之意;龍門鄉(xiāng)牛宅村“前進”,寓意村民生活永遠向前,每天進步。
每個地區(qū)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會涌現(xiàn)出杰出的人物、發(fā)生重要的歷史事件。居民點地名往往也與這些歷史事件或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梁原鄉(xiāng)“官村”,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唐朝華州刺史李元諒兼任隴右節(jié)度使。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十一月,李元諒積勞成疾,病逝于梁原棗林,此地為了紀念節(jié)度使李元諒,因此稱作“官村”;星火鄉(xiāng)“和號”,相傳唐將郭子儀抵抗吐蕃軍隊戰(zhàn)敗后采納了鹽州刺史李國臣的建議,親自引兵快速奪取秦原(今上良),然后,一路高舉旌旗向西進軍,攻下朝那。吐蕃駐扎在今星火塬的軍隊,發(fā)出訊號,一時鼓角相聞,一直應和到百里城。因此留下了“和號”這一地名。
- 2025-01-02文物里的靈臺
- 2024-12-27【文化中國行】探秘涇川大云寺珍寶
- 2024-12-26冬日探訪敦煌懸泉置遺址
- 2024-12-26【溯源甘肅】十六國時期西秦的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