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苑金秋學術季”學術品牌系列活動之一,10月25日,“從昆侖到秦嶺:人類學視域下的昆侖文學創(chuàng)作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商洛學院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內各高校的2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人類學與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主題展開研討交流,探討昆侖文化與秦嶺文明的深層關聯(lián)及其文學人類學價值。商洛學院校長權雅寧教授出席研討會并致辭。

權雅寧在致辭中指出,昆侖與秦嶺一西一東、綿延一體,有如擎天雙柱,共同撐起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蒼穹,構成了理解中華文明特質不可或缺的維度。各界專家學者匯聚于秦嶺腹地的商洛,以“人類學視域”觀照和推動從昆侖到秦嶺相關文本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具有格外重要的學術意義與時代價值。她表示,學校將以文學人類學研究中心的成立為契機,組建跨學科團隊,開展秦嶺田野調查,建立文化基因庫,推動學術研究與地方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深度融合。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文學人類學學會與商洛學院共同主辦。四川大學徐新建教授,西北大學兼職教授、玉學家劉云輝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西北師范大學馮玉雷教授、湖南工業(yè)大學劉曼教授、《大眾日報·豐收副刊》主編劉君、天水師范大學雍際春教授、蘭州城市學院白曉霞教授、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研究員李育善、商洛秦嶺博物館館長雷新鋒、商洛學院李小奇教授分別從文學人類學、考古學、玉學等多維視角作了專題發(fā)言。商洛學院程華教授、王丹丹副教授、張建軍副教授則分別從賈平凹創(chuàng)作、古代戲曲和小說《長日留痕》中挖掘闡述了豐富的文化人類學意涵。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華文明的多源流展開熱烈探討。徐新建教授闡述了文學人類學的“科玄并置”與“共時歷史”新趨勢。劉云輝教授通過商洛東龍山遺址的考古實證,揭示了夏代早期文化的復雜互動。易華研究員指出,青海扎陵湖的秦代刻石是破解“昆侖-河源”文化關聯(lián)的關鍵密碼。馮玉雷教授通過天體的神性化、動物的神性化、玉料和玉禮器的神性化揭示昆侖文化神性。李小奇教授深入闡述了中國古典園林營造中的神話思維角度。劉曼教授剖析了先秦洪水神話中蘊含的秩序觀。雍際春教授對經(jīng)典地理難題“嶓冢導漾,東流為漢”進行了細致的學術史梳理。白曉霞教授結合“文化文本”的西部多民族文學研究,將人類學視角切入現(xiàn)當代文學與地域研究。劉君主編探討了散文中的“人類學書寫”。李育善則以丹江流域的荊紫關為個案,分析了地域興衰與地方文化性格的關系。
徐新建教授在總結中強調,文學人類學研究的根本路徑在于“以地方書寫人文,用人文建構地方”,以此實現(xiàn)地域文化與人文研究的雙向賦能與共生共榮。他希望商洛學院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加強研究中心建設,力爭推出一批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
本次研討會匯聚全國頂尖學者智慧,通過深入探討秦嶺與昆侖文化、丹江與古代文明、文化遺產與人類學創(chuàng)作等主題,進一步確認了昆侖文化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顯著地位,也對商洛文學現(xiàn)象的人類學價值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討。
- 2025-10-21血肉筑堤,歌舞傳情——《黃河安瀾》的史詩書寫與情感表達
- 2025-10-21“黃河安瀾”:書寫新時代甘肅黃河文化新篇章
- 2025-10-08秦不渝散文集《落葉滿涼州》在武威首發(fā)
- 2025-09-10甘肅新聞丨(牢記囑托踐行動)瑰寶:文脈傳承煥新彩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