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識】
元和年間,年過花甲的白居易初到杭州當太守,便去拜訪大名鼎鼎的鳥巢禪師。白居易問:“如何是佛法大意?”鳥巢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以為然:“三歲孩兒也知道那么說。”鳥巢禪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按照禪宗公案的一般“格式”,這個時候,就應該以“白聞后大悟,作禮而退”結束。
這個故事見于《五燈會元》,因涉及白居易和鳥巢禪師兩個名人而著名,但也不過說破了一個簡單的事實: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做,也就等于零。
《說文解字》:“悟,覺也。”又:“覺,悟也。”可見,“悟”與“覺”可以互相轉注,于是有了“覺悟”,有了“大覺大悟”。古人說過“無所覺之謂迷,有所覺之謂悟”,“迷”如一團漿糊,越攪越糊;“悟”如醍醐灌頂,云開霧散。大覺者,如夢初醒;大悟者,茅塞頓開。
常言道:“一語點醒夢中人。”“悟”似乎發(fā)生在一瞬之間,所以有“恍然大悟”之說。但是,“準備”過程可能十分漫長。如果“頓悟”是可能的,那么,背景就一定是“漸修”。“漸修”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更是實踐的過程。陸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陶淵明《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滲透著同樣一個道理:不經過“山重水復”般的修行,就不可能有“豁然開朗”般的覺悟。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還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雖然沒有說“悟”字,但他說的話值得我們去“悟”:學而思之,說而后做,才能心有所得,業(yè)有所得;不學不思,只說不做,只能腹中空空,手中空空。(尚之)
相關新聞
- 2022-01-28槽:人而言“槽”,沒什么不好意思
- 2022-01-27淡:不是什么都沒有
- 2022-01-25窗:窗口,是一個特殊的取景框
- 2022-01-24譜:擺譜和離譜,有時僅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