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中學生都熟悉的故事。鄒忌為了規(guī)勸齊威王廣開言路,真可謂費盡了心思,費盡了口舌。值得慶幸的是,效果還是可以的,齊威王因此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說文解字》:“諫,證也。”很多文獻中,都把“證”當作“正”字。意思是直言規(guī)勸,使其正之。一般來說,“諫”都是指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而言的。也因此,“諫”更需要藝術,也需要策略。那個“諷”字,就是體現(xiàn)藝術和策略的。
《孔子家語》說:“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諷諫。”譎諫就是巧妙其辭,委婉地勸;降諫就是低聲下氣,卑微地勸;直諫就是直截了當,痛快地勸;戇諫就是剛毅不屈,魯莽地勸;諷諫就是比喻影射,含蓄地勸。據(jù)說,孔子最看重的就是諷諫,因為它不“逆耳”。
“諫”字從言,目的就是為了讓對方聽。首先是聽下去,讓你把想說的話說完;一個是聽進去,采納你的意見。問題是,如果對方不聽怎么辦?《論語》里,孔子說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幾諫,就是婉言相勸。提了意見,而且提得非常巧妙,可以說是既負了責任,也講了方法。孔子所說,給人無可奈何的感覺。其實,聽不聽,從不從,應該當作另一個問題去討論。
講究批評的藝術,不是察言觀色,不是隔靴搔癢,更不是文過飾非。不論用什么高超的藝術,只要是“諫”,就得把話說破,就得把話放在桌面上。想想,作為一個下級、一個晚輩,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啊。鄒忌是個聰明人,但你看他多難啊。所以,有一句話說得極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尚之)
- 2022-07-17煩:身體發(fā)熱是自己煩,頭腦發(fā)熱可能會讓別人煩
- 2022-07-16文化之約 | 文化通古今 萬里必為鄰
- 2022-07-16用:活出自己的樣子,才能為社會所用
- 2022-07-16歷史文化源流|善為理者 舉其綱 疏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