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里沒有“鞋”字。中國最早的鞋,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一律叫做“屨(jù)”?!夺屆罚?ldquo;屨,拘也,所以拘足也。”
秦漢之后,“履”代替了“屨”,成了鞋的通稱。《釋名》:“履,飾足以為禮也。”《說文解字》則說:“履,足所依也。”
隋唐時期,本來只指皮鞋的“鞋”,逐漸替代了“履”。《釋名》:“鞋,解也。著時縮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則舒解也。”
這個過程,似乎表明了“鞋”的發(fā)展邏輯:開始的時候,是約束功能,是不是怕腳長野了呢?后來,有了裝飾功能,穿不穿鞋,或者穿什么鞋,都與禮有了關系。民間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可能最適合這一時期的情況。再后來,注重實用功能,腳在工作的時候要系緊鞋帶,腳在休息的時候要解開鞋帶。
如果腳必須穿鞋的話,那么鞋最重要的就是合腳。“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人們總怕別人給自己“穿小鞋”,其實讓你“穿大鞋”也難受。鞋子小了,夾腳,走起路來像個老太太;鞋子大了,不跟腳,走起路來就像有人拖后腿。各有各的不便處,各有各的難受處。所以買鞋子的時候,最大的原則是尊重自己的腳?!俄n非子》中講的那個“鄭人買履”的故事,雖然足夠極端了,但類似的故事到現(xiàn)在也沒有絕跡。
同樣,有些人雖然買到了新鞋子,但仍然面臨“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更有甚者,在出現(xiàn)問題時,有人還會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來為之解脫,為之辯護。
鞋穿在腳上,但走什么路,怎么走路,能走多遠,都不能由鞋決定。不動腦子,或者腦子不變,留在世上的就只能叫做“鞋印”,而不能叫做“腳印”。(尚之)
- 2022-08-10考:任何人,都要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大考、小考
- 2022-08-09借:借錢渡過難關之后,記著還錢,是最起碼的道德要求
- 2022-08-03說:說話,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 2022-08-01八:喜歡擺“八字步”,并不是一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