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與實,孰輕孰重?不同選擇,可見境界高下。明代王守仁《傳習錄》有云:“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意思是說: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的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哪還有追求虛名的功夫?
南宋陸九淵在《陸象山語錄》中講:“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做學問貴在踏實、扎實,再多的虛名都敵不過真才實學,都經(jīng)不起事實的檢驗。正所謂:“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一個人如果有真才實學,根本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名位去裝飾。名是伴實而生的,沒有真才實學,名位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持久。
為學如此,為政同理。唐代王勃在《上劉右相書》中寫道:“征實則效存,徇名則功淺。”意思是,本著求實精神、踏踏實實工作的人,就會干出成績;一心專務虛名、敷衍塞責應付工作的人,功績自然淺薄。清代高廷瑤在其所著《宦游紀略》中記述,有一次巡撫錢培山問他:“官如何才為愛百姓?”高廷瑤答:“以實心行實政,廢一不可也。”如其所言,高廷瑤為官公正,辦事認真,被譽為“嘉、道間循吏冠”。這樣的赫赫聲名,不是自封自詡,而是“實”字打底,不彰自顯。
當官處事,但務著實。為官之道,沒有捷徑可走,惟有以實干為基、拿實績說話。楊善洲退休后上大亮山種樹,“前面烤著栗炭火,后面積起馬牙霜”,辛勤耕耘22載,綠了荒山,白了頭發(fā),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草鞋書記”;谷文昌懷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么”的信仰,帶領東山干部群眾把人間荒島變成海上綠洲,百姓贊嘆“看見木麻黃,想起谷文昌”;張連印愛崗敬業(yè)、建功軍營,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義務植樹,為家鄉(xiāng)筑起綠色屏障,被群眾譽為“植樹將軍”……他們“務實之心重”“務名之心輕”,把心思、精神都聚焦在做事上,以實干求實效,不圖名反而贏得了好名聲,可謂實至而名歸。
“名者,實之賓也。”廣大黨員干部當洞悉名與實的辯證關系,知其輕重、明其先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務虛功、不圖虛名,腳踏實地工作、俯首為民辦事,創(chuàng)造出經(jīng)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郭遠忠)
- 2024-08-20機關算盡難掩“兩面人生”
- 2024-08-15錘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
- 2024-08-14做實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政治監(jiān)督
- 2024-08-14退休不是腐敗“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