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米饃饃里的幸福年味
本報記者 封康康
黃米饃饃是華池縣的特色小吃之一,色澤金黃、口味香甜,備受人們喜歡,但制作工藝卻很復雜。春節(jié)期間,記者走進華池縣黃米饃饃非遺傳承人趙樹霞家,一起體驗制作黃米饃饃的過程,品味闔家團圓的幸福年味。
沿著一條新修的柏油馬路,記者來到位于喬河鄉(xiāng)虎洼村的趙樹霞家中,她正和三女兒在廚房里忙著燒火、揉面、蒸饃,廚房里熱氣騰騰。一會兒工夫,黃米饃饃出鍋了,廚房里彌漫著特有的香氣,蒸籠上的黃米饃饃一個個都咧開 “嘴”笑了。趙樹霞笑著說:“這饃饃一定要蒸得裂開口子才好吃,而且饃饃‘笑’了,顯得特別有喜氣。”
趙樹霞告訴記者,黃米饃饃好吃難做,一個饃饃要經(jīng)過大大小小9道工序,耗時3天。第一天晚上,趙樹霞要把當年新產(chǎn)的黃米用沸水澆燙,浸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陽出來,把從清水中撈出瀝干的黃米,放在石磨上磨成黃米粉,然后用開水將米粉邊燙邊攪至硬面團,放在熱炕上,包好被子發(fā)酵一夜;到第三天一大早,在發(fā)好的面團里加入“老酵頭”,再發(fā)酵四五個小時才能揉面蒸饃饃。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黃米饃饃曾是華池群眾的主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黃米饃饃雖然已經(jīng)淡出了群眾的餐桌,但其美味仍留在大家的記憶中,趙樹霞和丈夫蘇玉紅發(fā)現(xiàn)了這其中的商機。1999年,趙樹霞從自己的母親手里學得了做黃米饃饃的技藝,并仔細研究,將其從自家餐桌搬到了縣城市場進行售賣,至今已有20余年。夫妻二人用一個個黃米饃饃換來的錢撫養(yǎng)了5個兒女長大成人,其中兩個孩子考上了大學,有了很好的事業(yè)。“從我記事開始,父母就在做黃米饃饃,基本都是人工活兒,很辛苦。”趙樹霞的兒子蘇鵬回憶說,小時候他和四姐時常幫忙粉米、炒米。去年,大姐為父母買了一臺和面機,他們才能稍微輕松一點。
口味和品質(zhì)一直是趙樹霞心中的堅守。雖然她可以選擇用機器來代替手工勞作,但她一直堅信傳統(tǒng)手工做出的黃米饃饃口味更好,在她家至今還保留著毛驢拉磨磨米的勞動方式。平常趙樹霞夫妻每天大約能做200個饃饃,每個賣2.5元,春節(jié)訂單激增,每天要做1000個左右,一天就能收入2000多元。
- 2023-01-28文化過大年 非遺進雷臺——2023年武威市春節(jié)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2023-01-28【甘快看】剪紙畫年俗丨喜迎灶神 快樂安穩(wěn)
- 2023-01-2840余萬網(wǎng)友在線觀看馬啣山秧歌 甘肅省非遺保護中心“視頻直播家鄉(xiāng)年”新春獻禮
- 2023-01-28【中央媒體看甘肅】大展宏“兔”生肖文物圖片展:從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文物中尋“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