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級研究員薛新明在線做了題為《玉器所見齊家文化時期甘青地區(qū)與關中地區(qū)的交流互動》的學術報告。這是甘肅文化發(fā)展研究院主辦的“玉文化與華夏文明高端論壇”系列講作活動第10講,也是今年的壓軸之講。
薛新明,山西臨縣人,1984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二級研究員。主要從事新石器時代遺存的研究,主持了四十余項田野考古工作,其中清涼寺史前墓地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參加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等國家級課題研究,完成一項國家社科基金支助項目。發(fā)表文章80余篇、專著兩部?!肚鍥鏊率非澳沟亍繁辉u為2006年全國文化遺產(chǎn)十佳圖書、獲得山西省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講座主要以山西中條山下、運城鹽湖湖畔的清涼寺遺址出土玉器為研究對象。運城鹽湖,亦名河東鹽池、銀湖等,位于運城盆地的最南端,呈長條狀分布在中條山北側(cè)的山腳下,是晉西南地區(qū)地勢最低的區(qū)域,海拔約320米,比鄰近的黃河枯水面還低20多米,現(xiàn)存的鹽湖范圍是歷史上所稱的“東湖”,也就是“大鹽池”,東西長20-30千米、南北寬僅3-5千米,周長約60千米,總面積約132平方千米。傳說中運城鹽湖的形成與“涿鹿之戰(zhàn)”有關,戰(zhàn)國以前成書的《孔子三朝記》記載:“黃帝殺(蚩尤)于中冀,蚩尤肢體身首異處,而其血化為鹵,則解之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此地為解。”
清涼寺史前墓地主要墓葬的墓主人與運城盆地鹽湖的開發(fā)和食鹽的外銷有關,其中最初時,這里的部分居民“兼職”開始將鹽湖生產(chǎn)的食鹽向南方銷售,后期墓葬的墓主人應該是一個負責食鹽外銷機構中的成員。對外銷售食鹽的過程中,當?shù)亟佑|并引進了其他地域的制玉理念開采了中條山區(qū)的相關石料,當?shù)刈钤缬脕碇谱鞫Y器的其實就是中條山區(qū)的“美石”,后來才從西北地區(qū)引進更加精美的材料。
西北師范大學公選課《中國玉文化》學子及郭大順、朱乃誠、黃翠梅、易華、江美英、韓斝等考古學家、玉學家及王倩、馬振華等相關學科教授、學者參會并討論。
甘肅文化發(fā)展研究院常務院長、一級作家馮玉雷主持講座和討論活動。(趙浩聰 李麗娟 楊惠玲 張蓉)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