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手記
【基本信息】
書名:我的母親手記
作者:[日]井上靖
譯者:吳繼文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 號:978-7-229-14271-1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定 價:45.00元
【內(nèi)容簡介】
《我的母親手記》是日本文壇巨匠井上靖為記錄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母親八十歲到九十歲的生活而寫下的私人日記。他冷靜溫柔地觀察,以老練細膩的筆觸敘說,試圖為母親留住漸漸模糊的記憶。在一步步的記錄和陪伴中,井上靖觀察母親,接近母親,最終理解了母親和父親,理解了活著和生命的真相,并重拾了對母親的愛,與父母在精神上達成和解。
《我的母親手記》喚醒人們關(guān)注日漸衰老的父母和他們的情感,以真正深入的愛與理性看待衰老、失憶、死亡與親情的關(guān)系。它超越了普通的親情記錄,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的愛與悲憫。
【作者簡介】
井上靖 (1907—1991)
20世紀日本文壇巨匠,小說家、詩人。
1907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旭川町的一個軍醫(yī)家庭。由于父親頻繁調(diào)任,自幼與原生家庭分居兩地。十七歲時喜歡結(jié)交熱愛文學(xué)的朋友,二十歲時熱衷于柔道,二十二歲時開始寫詩。雖然家人希望他進醫(yī)學(xué)院,學(xué)成后繼承家業(yè),但他選擇了不一樣的路。
1930年進入九州帝國大學(xué)法文學(xué)部英文科學(xué)習(xí),但很快失去求學(xué)熱情而休學(xué)。兩年后進入京都帝國大學(xué)文學(xué)部哲學(xué)科學(xué)習(xí),主修美學(xué),并開始參加各種小說征文活動,有作品入選。
1936年從京都帝國大學(xué)畢業(yè),以《流轉(zhuǎn)》一文參加每日新聞社的《每日周刊》征文活動,獲首屆千葉龜雄獎,隨后進入每日新聞社大阪總社工作。
1950年以《斗牛》獲第二十二屆芥川龍之介獎,正式在日本主流文壇登場。1951年辭去每日新聞社的工作,走上專業(yè)作家的道路。
在近半個世紀的文學(xué)生涯中,井上靖創(chuàng)作了大量享譽世界文壇的歷史小說作品。其作品以歷史事實為線索,加以想象和發(fā)揮,力求做到歷史的真實和藝術(shù)的真實的統(tǒng)一。1958年歷史小說《天平之甍》獲日本藝術(shù)選獎,1960年歷史小說《敦煌》《樓蘭》同獲每日藝術(shù)大獎,1961歷史小說《淀君日記》獲第十四屆野間文藝獎,1976年獲日本文化勛章,1989年最后的歷史小說巨作《孔子》獲野間文藝獎。
井上靖的大量作品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舞臺劇。1988年《敦煌》改編為同名電影,1989年由《千利休:本覺坊遺文》改編的電影《本覺坊遺文》獲威尼斯影展銀獅獎,2009年《狼災(zāi)記》由中國導(dǎo)演田壯壯改編為同名電影,2012年《我的母親手記》由原田真人導(dǎo)演改編為同名電影。
【精彩書摘】
父母是擋在我們與死亡之間的一道墻
父親在七十歲那年罹癌,手術(shù)基本上算成功。十年后病情復(fù)發(fā),他臥床半載,人一天天衰弱下去,因為高齡,不得不放棄二次手術(shù)。死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他每天都像要隨時撒手而去。兒女們各自備了喪服載去放在老家,之后便懷著等病人什么時候咽下最后一口氣的心情,在故鄉(xiāng)和東京之間來來回回。我在父親離世的前一日回去看他,聽醫(yī)生說看樣子再撐個四五天不會有問題,于是當晚又趕回東京,沒想到父親就在當晚走了。父親到生命的最后頭腦都非常清晰,不管是招待探病的客人吃什么,還是關(guān)于訃聞的注意事項,他對身邊的人無不詳細交代。
和父親最后一次見面時,臨走前我向他稟告說我這就回東京去了,但兩三天后還會再來,正說著父親竟將他枯瘦的右手從棉被里抽出來,顫巍巍地舉起,向我伸了過來。由于父親過去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我一時反應(yīng)不過來,不知道父親到底想做什么。我將父親的手放在自己手中,接著父親握住了我的手,看起來就像是兩只手不經(jīng)意地交握著。然而接下來的一瞬間,我的手似乎被輕輕頂了一下,就好像垂釣時,釣竿尾端突然傳來微妙的中魚信號的感覺。我倏地將手縮了回來。我不確定剛才是怎么回事,不過那里面肯定包含了父親類似瞬間意志的東西。想到我是那樣感動地握著父親的手,卻又突然被推開——父親好像在說“這是在干嗎”。我對父親的舉動感到納悶不已。
這件事,在父親過世后好長一段時間,都一直在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我怎么都放不下,常試著推想各種可能。也許父親自知死期將近,想向我表示父子間最后的親密之情;可是等他握住我的手時,他頓時又對自己的這種念頭感到厭惡,于是就把我的手推了回去。如此解釋應(yīng)該是合理的。對我來說,這樣想是最自然不過了。也可能是,父親對我伸出手握住他的手這個動作感到不快,于是立刻中止了對我表達關(guān)愛之意,放開了我的手。不管是哪一種,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父親對我的手的那種細微到難以察覺的推頂,無非是想把兩人意外拉近的距離再度恢復(fù)到原先的狀態(tài)。我覺得這樣最像我所知道的父親,而這樣的父親也沒什么不好。
可是另一方面,我又一直無法消除“將手抽走的似乎是我”這個念頭。將手抽走的說不定是父親,也可能是我。那記冷漠的信號,或許父親毫無所覺,而應(yīng)當由我來接收。不如此,就不會有足以說服自己的結(jié)論。在死神逼近的當下,反而變得感傷多情、扭扭捏捏的,那也太不像父親您了。您不可以那樣對自己的孩子伸出手來,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我毅然將短暫握住的手給推開了。這樣的解釋,讓我每思及此,都痛苦不堪。
我困在與父親互動的這件小事中,左思右想了不知多少回,最后還是解脫了。魔咒是毫無征兆地突然消失無蹤的。當我想到說不定父親在墓中對這個只有父子倆知道的短暫而曖昧的互動同樣不得其解時,我突然有一種解脫感?;蛟S在另一個世界里,父親和我一樣,也是對那輕微的中魚信號的意味苦思個不停吧。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我第一次認識了于父親生前不太了解的自己。是的,我就是父親的孩子,而父親就是我的父親。
自從父親過世后,我不時地發(fā)現(xiàn)自己有許多和父親相似的地方。父親還在世的時候,我從來不認為自己像他,周遭的人也都說我和父親的性格正好相反。先不管我從學(xué)生時代開始,就有意識地和父親唱反調(diào),刻意采取和父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來看,我沒有一點兒像父親的地方。父親天性孤僻,我卻是從來不缺朋友;學(xué)生時代我活躍在運動社團,總是哪里熱鬧往哪里鉆。我的這種個性在我大學(xué)畢業(yè)成為社會人之后,依舊沒變。直到和父親開始隱棲生活的年紀相當時,我都沒有想過要像父親一樣避居故里,斷絕與外界的一切往來。雖然我在四十五歲左右時離開了報社,以作家的身份重新出發(fā),但父親差不多在這個年紀時切斷了與社會的整個聯(lián)系。
盡管如此,父親走了之后,我竟然無來由地覺得,其實自己身上到處都是父親的影子。每次從屋側(cè)敞廊走下庭院時,我都會和父親一樣,用腳在那里找木屐。在起居室打開報紙,我們都是前傾著上身讀報。伸手拿香煙時,我甚至?xí)驗檎麄€動作太像父親,而下意識地趕緊把煙放回去。每天早上對著洗臉臺的鏡子,拿安全剃刀刮完胡子后,將沾著肥皂泡的剃須刷放在水龍頭下沖洗,然后用手指擠壓刷毛部分的水。我問自己,這不是和父親完全一樣的做法嗎?
這些表情或動作和父親很像也就罷了,我甚至懷疑會不會連思考方式也落入父親的模式。當我工作的時候,總有幾次我會離開書桌,到敞廊的藤椅上坐坐,胡思亂想些和工作完全無關(guān)的事情,這時我都會抬眼看著不遠處的一棵老櫸木猶如傘蓋般伸展的枝丫。父親也是這樣。窩在老家敞廊藤椅上的父親,總是抬眼看著大樹的枝丫。我突然覺得,這姿勢就像在守望眼前的深淵。父親是不是也曾悚然沉浸在即將沒入深淵的危懼中?就是這些讓我感到自己身上帶有父親的因子,也因為有這樣的體悟,我開始更多地思考父親這個人。我和父親一次又一次、面對面、頻繁地促膝而談。
也是在父親離開后,我才第一次意識到,活著的父親還充當著一個角色——庇護我遠離死亡。當父親健在的時候,我似乎懷抱著一種并未清楚察覺的心態(tài):因為父親還活著,所以我從未思考過自己的死亡。一旦父親不在了,我突然發(fā)現(xiàn)死亡和自己之間一下子沒了阻隔,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管愿不愿意,我對死亡之海的一部分再也不能視而不見,也明白接下來就輪到自己上場了。這是我在父親亡故之后才領(lǐng)悟到的。因為父親活著,作為他的孩子的我得到了有力的庇護。這種庇護并非來自父親主動的意愿,在這件事上,不涉及人類的算計或父母子女的親情。只因為是父親和兒子,自然會產(chǎn)生那樣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這無疑是所謂親子最純粹的意味了。
父親死了,我才開始將自己的死當作并不遙遠的事情加以思考。不過,母親依舊健在,死亡之海的半邊還由她為我遮擋著。只有等到母親也過世了,豎立在我和死亡之間的屏風(fēng)才會被完全移除。到那個時候,死亡肯定將以迥異于現(xiàn)在的面貌,逼近我的眼前。母親如今也到了父親辭世的年紀——母親小父親五歲,今年正好八十歲。
相關(guān)新聞
- 2020-02-28《寧靜無價》
- 2020-02-24《我和我的新疆朋友》:援疆干部講述真實的新疆風(fēng)土人情
- 2020-02-07《造物記》:有茶有園有記憶
- 2020-01-23《清風(fēng)勁雨——漫說正風(fēng)肅紀》出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