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你不知道的紫禁城
兩千余年來,大運河以其溝通南北、漕運貨運的強大功用,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對于終點北京、對于紫禁城來說,尤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建造紫禁城的許多建筑材料,都是通過運河運到北京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整座北京古城都是從運河上漂來的。
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主要以夯土墻、磚石墻和木結(jié)構(gòu)為主體,因此磚瓦與木料用量極多。紫禁城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間,所需土木石材數(shù)量之巨,可想而知。南方的木、北方的石,來自五湖四海、精挑細選出來的珍貴建材,經(jīng)由大運河匯集京城,再由成千上萬的工匠用智慧凝聚成了紫禁城。不可想象,如果沒有大運河,就地取材建成的紫禁城會是何等樣貌。
在明初修建紫禁城時,備料工作持續(xù)了近10年,各地的石料、木料被采集、輸送到北京后,現(xiàn)場施工才大規(guī)模地開始。把備料和施工加在一起,前后歷時13年,紫禁城方才建成完工。
紫禁城的營造用材中,最難采集和運輸?shù)氖淄剖?。比如天安門前的華表,金水橋及紫禁城各大殿臺基、石階、護欄和各種雕飾等,都是用漢白玉制作的,石料用量非常大。漢白玉這種白色石料的產(chǎn)地多集中在北京西南郊的房山、門頭溝等地,花崗巖則來自離北京200千米之遙的河北曲陽。在明清時期,遠距離運送巨大而沉重的石料確非易事。于是聰明的工匠想出了“旱船滑冰”的辦法,即在沿路打井,取井水潑在地上,結(jié)成冰,再將石料放在冰上,以人力拉拽前進。這雖然不是運河運輸,卻也是仰仗“滴水成冰”的特性,堪稱人與自然相處過程中形成的智慧。
故宮三大殿南北兩面都有巨大的丹陛石,這些丹陛石都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其中保和殿后的丹陛石由整塊巨大的漢白玉雕刻而成,長16.75米,寬3.07米,厚1.70米,重達250噸,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塊,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塊。上面刻著九條吞云吐霧、威嚴赫赫的神龍,石雕下端雕有五座流云水紋的寶山,石雕周圍刻有精美的花紋,被稱為“云龍石雕”。這塊前所未有的宮殿用巨石料,從開采到運送進京城,耗費了極為龐大的人力物力。僅僅是從山中開采這一項,就征用了1.6萬人。在運往京城的漫長道路上,官府更是動用了兩萬余民工、千余頭騾子。運送使用潑水成冰道的方法:每一里挖一口井,沿途共打了140多口井。隆冬嚴寒時從井中汲水,潑于路面,形成厚厚的冰道,再用粗大的繩索在冰道上拖曳巨石前行。就這樣一路喊著號子,用了28天才將巨石運到京城。
紫禁城宮殿所用的木材,均木質(zhì)優(yōu)良、不易變形和開裂、易加工、耐腐蝕,而且體量巨大。與產(chǎn)自北方的石料相比,巨大木料的運輸過程注定更加曲折。這些珍貴名木大多產(chǎn)自西南地區(qū)的崇山峻嶺中,經(jīng)過千辛萬苦才能砍伐、運輸?shù)缴綔?,再編成木筏,等待雨季漲水時推入江河,沿流北上。這些用于建造紫禁城的名貴木材被稱為“皇木”。皇木在沿路有官員值守,從不同的砍伐地點到北京,短則兩三年,長的要四五年。有些木料在長途運送過程中不慎滑入漩渦,年深日久,便能形成所謂的“烏木”。比利時耶穌會士金尼閣整理翻譯利瑪竇的意大利文日記而成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曾提到過紫禁城宮殿建筑修繕所需木材的運輸方式。書中說,人們通過運河把大量的木料運到京城,用于皇宮的建筑和修繕。運河沿岸幾千名纖夫步履艱難地拖著一根根大木扎成的木筏,后面還拖著其他木料,如長蛇一般。有的木筏甚至長達1千米。纖夫們有時一天要走5千米路。木料來自中國遙遠的四川省,運到京城有的需要兩三年,每根大木要耗3000兩銀子。
在北京通州至今尚存的磚廠、皇木廠等地名,就是因儲存“金磚”、皇木等建筑材料而得名。通州張家灣鎮(zhèn)皇木廠村還遺留著幾十塊重達數(shù)噸、甚至數(shù)十噸的花斑石。通州三教廟還陳列著從運河出土的十余米長的千年皇木。
?。ㄗ髡撸簡戊V翔,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
相關新聞
- 2020-12-07從文學書寫看長江之變
- 2020-12-07甘南的雨
- 2020-12-07蘭州的水磨
- 2020-12-07高臺老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