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涼州詞》
有一個挺有趣的文學現(xiàn)象,是“后人救活前人”。就是說,后人否定了那些曾經(jīng)大紅大紫的文化名人,讓那些真正能夠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復活”,從而使得籍籍無名者風流百代。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張若虛、杜甫等。張若虛僅僅一首《春江花夜月》就足夠了。詩圣杜甫當時名氣并不是特別大,又過了幾百年,宋朝的詩人們將他推上中國詩歌的巔峰。
王之渙也是如此。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有很多,《全唐詩》收錄了五萬多首詩歌,王之渙輯入此中的只有六首。新舊《唐書》均無王之渙傳,《唐才子傳》對王之渙所記也甚是簡單。但詩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出了幾十本詩集著作的作家詩人們,因為沒有一首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篇章,之后就銷聲匿跡了。而那些在當時并不是特別出名的詩人,之后卻名滿天下。2011年中華書局出版過一本《唐詩排行榜》,幾位作者運用統(tǒng)計學的方法,將詩歌影響力、讀者喜好作為主要依據(jù),得出了一份唐詩前100名的榜單,排名榜首的是崔顥的《黃鶴樓》,第二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與《登鸛雀樓》。這個排行榜當然僅供參考,但王之渙詩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那是誰也無法否定的。
王之渙,字季凌,又字季真,其高祖時從山西太原遷往山西絳縣。太原王家是當時名門望族。王之渙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他的曾祖、祖父、父親都曾做過縣令。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冀州衡山縣令李滌的第三位千金喜結良緣。開元十四年,王之渙任冀州衡水主簿。不幸的是,剛剛踏上仕途不到一年的王之渙,因遭人誣陷誹謗,憤然辭官拂袖而去。王之渙在家閑居十五年。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他寫下了《登鵲雀樓》《涼州詞》等千古名篇。
王之渙應該是一位意志堅定、胸懷曠達的硬漢子,不然,他絕對寫不出如此意志堅定、開闊進取的詩篇。王之渙居家閑散的日子都做了些什么呢?現(xiàn)在,我們只能從他流傳于世的僅有的幾首詩歌如《九日送別》、《登鵲雀樓》、《涼州詞》和高適《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等詩中得出,他或遠游塞外,或親臨大江,或邀友登樓,或流寓薊門。也許正是這種失意中進取、落魄中昂揚的奮發(fā)精神,成就了王之渙詩風的慷慨激昂和沉雄渾厚,以及那首絕世篇章的壯觀豪邁和巍然雄峙。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的這首詩歌和他的另一首《登鸛雀樓》,在中國可以說是皤發(fā)垂髫,皆能吟誦。這兩首詩的傳世范圍之廣,影響力之大,給讀者展現(xiàn)出來的雄宏浩大的氣象和凜然無懼的精神,確實是前無古人,鮮有來者。有關這首詩的解析和點評,可謂浩繁迭宕,推崇至備。同樣是寫邊塞之苦,但這首詩悲中有壯,沒有絲毫的頹唐低迷。也許正因如此,《涼州詞》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同時也被譽為七絕的壓卷之作。
這首《涼州詞》成詩于開元期間,也就是王之渙居家十五年期間。王之渙是否來過涼州到過甘州,這也是王之渙詩歌愛好者一直想破解的一個謎語。網(wǎng)上看到一位武威籍作家的一段文字,覺得很有道理。他說王之渙曾做過兩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此詩又名《出塞》,又題作《聽玉門關吹笛》。高適有和詩《和王七聽玉門關吹笛》,全詩曰:“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jié)M關山。”著名歷史學家、唐代研究學者岑仲勉先生在他所著的《唐人行第錄》一書中認為,高適所“和”的“王七”,就是王之渙,因為高詩所押的韻與王之渙的這一首相同。“……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王之渙如果不身臨其境,如果不深刻體會河西邊塞的高遠粗獷,雄奇廣袤,那么他就無法描繪出西北邊疆壯美且荒涼的風光,無法體會到出征將士激昂又抱怨的情懷,就不會寫出如此蒼涼悲壯的詩句(李元輝博客文字)。”這個推測,我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
因為王之渙,涼州成了中國地理坐標一塊卓越高地;也因為王之渙,《涼州詞》成了中國詩歌精神一個恒久性的熱詞。
□周 步
相關新聞
- 2021-01-21應該和不應該消逝的……
- 2021-01-21臘八坨
- 2021-01-21臘八,一個被炊煙喚醒的日子
- 2021-01-20臘月風和意已春!一起尋找臘八節(jié)里的文化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