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龍新作《如果來日方長》 以文學筆觸記錄武漢抗疫
長篇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 高凱 攝
中新網(wǎng)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 高凱)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雙獎得主、著名作家劉醒龍日前推出長篇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作品以文學筆觸記錄武漢抗疫受到關注。
疫情期間,劉醒龍身患復雜的眼疾,但他以驚人堅毅與膽識執(zhí)著地寫下親歷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全過程。與一般采寫抗疫故事的作品不同,劉醒龍從頭到尾身在武漢,與全家三代人共住一個屋檐下,他寫作的身份不是一名作家,而是一位在抗疫戰(zhàn)場上,沒有任何退路、只有挺身而出的一千一百萬普通武漢人中的一個。
在《如果來日方長》日前舉行的分享會上,劉醒龍?zhí)寡?,時隔一年多的時間再次來到北京,看到熙熙攘攘的熱鬧場景時還是有不真實的感覺,當日,談到武漢卓爾足球隊險勝,武漢球迷所說的“我們活下來了”這句話時,他一度哽咽淚下,直言現(xiàn)在的淚點比較低,特別容易感動。他說即使是在武漢采訪的專業(yè)記者的所見所聞也不會比一個普通的武漢人所經(jīng)歷的感觸更為深刻,因為疫情期間的真實情況,只有身處武漢日常生活的真正親身經(jīng)歷才能感受到。
評論家梁鴻鷹從理論視角高度評價了這部作品,認為《如果來日方長》具有充分的真實性、豐富的文學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全書充滿著生活的質感,以強大的細節(jié)和語言的整合能力,達到了生活情感與藝術才華的統(tǒng)一。
他指出,《如果來日方長》是目前反映抗疫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這部作品告訴人們要熱愛生活、有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需要認真品味文字背后的思想。
“第七十六天過去,接下來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一個人要何等堅忍,才能使自己面對玉石俱焚的現(xiàn)實而幸免于身心俱碎?”劉醒龍用親身經(jīng)歷和處于一線的在場感受,寫出二十萬字的長篇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抒寫那段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武漢抗疫過程。
作家以理性客觀的視角,詳細描述親人、朋友、同事、鄰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中人,與疫情決一死戰(zhàn)的具體細節(jié),用大量事實和實際行動表現(xiàn)了武漢人民在抗擊疫情中的“拼命”精神,使人理解為何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為何是“英雄的人民”。
書中既有個人日常平凡小事的描繪,也圍繞著疫情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深度反思,既有未成年兒童在疫情之下令人動容的不一般表現(xiàn),也有本地抗疫主力軍鮮為人知的罕見手筆,具有相當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如果來日方長》中,劉醒龍以文學形式客觀地講述了這場災難對武漢人心靈、生命帶來的巨大破壞和震撼,真實可信地銘刻了一個又一個普通的武漢人在非常時期的生活與感想,飽含深情地記錄了武漢人民的特殊經(jīng)歷中一幕幕催人淚下的場景,以及國家、社會、醫(yī)護人員、志愿者和患者等在抗擊疫情的表現(xiàn)所帶來的感動。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武漢城內城外的重重艱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改變。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全世界的民心向背,值得人類好好反思借鑒。”劉醒龍說。在作品中,作家對諸多事件的思考評論是理性而深沉的,也充滿包容情懷。書中密實的細節(jié),豐富的感受力,溫厚的情懷,深刻的洞察,中肯的見解,使得這部作品內容充實并富于感染力。(完)
相關新聞
- 2021-04-06切片深圳,折疊人生 魯迅文學獎得主鄧一光帶來“深圳故事集”
- 2021-04-06閻崇年《大故宮》(紀念版)首發(fā) 從文化史角度闡述紫禁城
- 2021-04-06汪啟明:像《華陽國志》這樣的文獻太少了
- 2021-04-06吉狄馬加《詩人的圓桌》新書首發(fā)式暨座談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