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諾:對即將逝去的生命說“你好,再見”
把人生的美好時光重新“擁抱”一次,在生命的終點,才有安詳。
——————————
在近20年的時間里,張大諾陪伴過300多位臨終者,回憶起來,他見過最燦爛、最純粹的笑容,來自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孩。
第一次見到她時,癌癥讓她只能側躺。已經(jīng)半個多月了,她盡力在營造一種輕松氛圍,和媽媽、和張大諾開著玩笑,“等我病好了,可能會找一個特別丑的男朋友。我會對他說;無論你多丑,我都不嫌棄你,因為我曾經(jīng)比你更丑”。
四天后,張大諾再去看她時,她已經(jīng)去世了。“當生命的最后時刻是歡笑的,整個生命都會被點亮。而她的父母,也愿意在接下來的歲月里,重溫他們共有的溫暖時光。”張大諾寫道。
在《好好說再見——生命盡頭深度關懷筆記》中,張大諾講述了與很多臨終者的交往故事,他也從志愿者的視角,重新審視生命、審視人生。比如,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才更有意義,才會在生命臨近終點時沒有太多遺憾,怎樣與自己的過往和解,怎樣面對痛苦和恐懼……
他還總結了很多“聊天技巧”。 比如,無數(shù)次提示臨終者的“核心幸福”非常重要,可以經(jīng)常用“您這一輩子”“您這一生”做開頭語。一位得了腦癌的老奶奶告訴張大諾,老伴特別好,結婚幾十年從來沒對自己發(fā)過脾氣。張大諾立刻說:“奶奶,那您這一生可真夠享福的!”在接下來的談話中,他又多次提到奶奶的幸福。
張大諾說,人是可以進行自我關懷的,那就是把人生的美好時光重新“擁抱”一次。如此,在生命的終點,才有安詳。而要做到這些,需要在人生中有很多值得回憶、值得驕傲、值得心滿意足的東西。
做臨終關懷,關懷的不僅是病人,還有病人的家屬。家屬承受著最大的壓力,且無處釋放。所以有時候,關懷好了一位家屬,就能把病人照顧得更好。
有一次,張大諾為一個很年輕的病人服務,逐漸取得了其父母的信任。一次離開前,病人的父親突然說:“等一下,我送送你。”張大諾感覺到,這位執(zhí)意要送他的病人家屬,可能有很多話語要講。果然,在之后將近40分鐘的時間里,這位父親將自己所有的痛苦、壓力全部傾訴了出來。
在那之后很多天,張大諾能感覺到,這位父親放松了很多。有一天,當張大諾要告辭的時候,這位父親對自己的妻子說:“你也送送大諾吧……”之后,還是同樣的方式,這位母親哭了兩次,說了很多。
再去的時候,張大諾發(fā)現(xiàn),這對夫妻都有了明顯的放松,甚至能說說笑笑,而那位年輕的病人也能高興起來了。
張大諾說,做臨終關懷者,要將自己的“歡喜”強化得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有自己的心態(tài)健康,才能長久地去關懷他人。一個志愿者做臨終關懷三年以上,他的內心會發(fā)生變化——可能會非常堅硬,也會非常柔軟。
所謂堅硬,是指他不會過度悲傷,比較冷靜,遇到大事也不慌,情緒也很少走極端。所謂柔軟,是他對世界上美好、溫暖、幸福的事物都超級敏感。
“對我而言,最大的變化就是在平日里容易發(fā)現(xiàn)好的事物,并將這個‘好’放大。所以,我生命中的歡樂與幸福感,就比沒有做臨終關懷的時候多出好幾倍。”張大諾說。
很多人好奇,這些年來,在中國做臨終關懷的機構和志愿者,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張大諾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呈現(xiàn)出這個群體的畫像。
在北京某個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有一些特別的臨終關懷醫(yī)護人員。當社區(qū)有臨終病人的時候,他們會到病人家里做關懷,并在政策允許之下,給予相關的藥物支持。當病人進入生命最后階段,他們會來到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那里有專門的病床,讓病人有尊嚴地離去。
在一所大學,一個大學生科研團隊以臨終關懷為調研項目,提出將臨終關懷進入醫(yī)學院選修課的建議。為此,他們聯(lián)系和訪談了許多專家。讓這群大學生特別驚訝的是,所有的訪談嘉賓,包括醫(yī)院院長、大學教授等,一聽說他們在做這樣一個調研,都給予了極大配合,乃至后來有院士為這個項目做推薦。
在某家臨終關懷醫(yī)院,周末有幾百名志愿者在服務,很多人來回路上需要4個小時,并以團隊的形式,提前做相關培訓。
張大諾說:“所有的這一切,會讓你產生這樣一個想象:當周末來臨,當假期來臨,有一大批志愿者,奔向共同的目的地:有臨終病人的地方。他們走向那里,對即將逝去的生命輕輕說一句:你好……”(蔣肖斌)
2021年04月02日 03 版
相關新聞
- 2021-04-06長篇小說《歸心》講述兩岸“中國芯”
- 2021-04-06《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出版
- 2021-04-06始終把“人民至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 2021-03-30始終把“人民至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