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局”和毛邊書局
毛邊書局內(nèi)景 好攝女拍攝
記錄書店的過去十年里,我沒能趕上記錄毛邊書局,但也在網(wǎng)絡上早早知道了它,一家主要經(jīng)營古舊書、二手書的舊書店。直到我來成都生活半年后,我才有機緣走進成都成華區(qū)府青路附近的毛邊書局桃蹊書院。
第一次去,是因為作家朱曉劍老師的新書《我在書店等你》分享會。之后,我又約著朱曉劍老師專程去了一趟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去年的兩次記錄,焦點都在朱曉劍老師身上,對毛邊書局創(chuàng)始人傅天斌老師,只能說是認識了而已。傳說中江湖里叫傅天斌老師為傅“局長”,我腦子里瞬間想起了北京布衣書局的胡同,他也被稱為“胡局”。
可能是因為這個稱謂,還有他們開的都是舊書店。我心里一下就增加了信任感,即使我不是很懂古舊書。但我說過,見他們的時候,把自己那顆真誠的心帶上,就好了。
時隔一年,最近我再次走進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從創(chuàng)始人傅老師那里得知,毛邊書局創(chuàng)辦于1997年,當年注冊地是在成都青羊區(qū)。20多年里,搬過多次家,2017年以后才來到成華區(qū)。
我最近在做視頻號,就走馬觀花地拍了一遍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前提是先跟傅老師聊天。多年來,我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先聊是可以抓住細節(jié)的。但事實告訴我,第一次拍,我也只是拍了很多全景而已。特別是書局最里面那個川菜文獻展,視頻里有遺憾,但也給了我繼續(xù)深耕的理由。
半個月以后,我再次前往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從地鐵7號線府青路站出來,步行到毛邊書局需要二十分鐘。這一次我是帶著目的來的:拍拍川菜文獻展的細節(jié),所以跟傅老師提前約好了時間。沒想到,其實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周四閉館,傅局長本來有別的事兒,下午專程趕回來的。
站在川菜文獻展的空間里,我問他,這些資料,花了多長時間做收藏?傅老師說,不是一時半會兒,至少有20年吧。同時,他也告訴我川菜文獻展里哪些餐廳已經(jīng)消失了。
寫到這里,我有點傷感,當天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粒種子:過去我泡書店,買了書店的書、蓋了書店的印章,也買了不少書店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但我有收藏書店購物袋嗎?還有,在我記錄書店的12年里,哪些書店已經(jīng)消失了呢?
川菜文獻展,給我最大的啟迪是,要專注于日積月累。當天在毛邊書局桃蹊書院門口,我還意外拍到了名家們的毛筆寄語。創(chuàng)始人傅老師跟我介紹這個愛心形的空間時,并沒有炫耀誰誰誰寫的,只是淡淡地說,這是某某先生寫的,他已經(jīng)走了;那又是某某寫的,他也不在了。
我用手機拍了名家們的毛筆寄語,包括一個畫框里就是一個名家寫的內(nèi)容這類細節(jié)。
之后,走進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拍到了靠窗的畫,正是下午時光,看著流沙河先生的畫像,以及書卷氣十足的書桌,那瞬間,是治愈的。
當天跟傅老師聊天時,他說,書局比書店的包容性更強,舊書店也可以賣新書。那天,我也記錄了隨處可翻閱的雜志《天府文化》,不止一本。傍晚,我從毛邊書局步行到八里莊地鐵站。這一路上,我看見了各種有煙火味的小店。在我看來,如今的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可以叫社區(qū)書店。
以上就是最近一年里,我去毛邊書局的過程。我一直糾結于如何寫這篇文章,因為我想把它納入“書店最美的風景是人”系列??傆X得我記錄毛邊書局的時間不夠長,認識傅老師的時間不夠久,寫出的文章,會不會不夠好?還有,媒體已經(jīng)報道過的毛邊書局,我何必再去寫呢?
那么,我就寫寫小我吧。透過幾次記錄以及聊天,我從毛邊書局桃蹊書院創(chuàng)始人傅老師身上,學習到了三點。
第一,實誠。這個實誠,體現(xiàn)在我們的聊天中,一個眼神、一句話,他沒有忽悠或過度放大。也體現(xiàn)在處理書局的一些事件上,不是他主動告訴我的,而是我觀察到的。比如本地舉辦的一個市集活動,因為主辦方跟書局的某些意愿相違背,傅老師當天會立馬站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事后,我悄悄跟他說,要是我,也會那樣站出來說話,因為我們實誠嘛。不好不好,有時候也會得罪人。他也很實誠地同意我的看法。
第二,實干。想想進門處,墻上那些名家們的寄語,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支持毛邊書局。我看見的不是名家們的標簽,而是寄語里的細節(jié),以及名家們愿意寫出來這一結果。還有,我在書局里,除了跟傅老師有限的聊天時間,他其余的時間都在忙碌,不是跟同事聊工作,就是在擺放書或看電腦。這就是他踏實的書店日常。
第三,利他精神?;ヂ?lián)網(wǎng)里創(chuàng)業(yè)者們常說的“利他”,我覺得是淺層的,互惠互利,大家雙贏而已。而在書業(yè)圈里,我理解的“利他精神”,會進入第二層次,對方會在精神層面上幫助你,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跟傅老師的聊天中,會提及我當下正在做的事。我們聊到了成都本土的書店,他毫不避諱地給了我一些創(chuàng)作建議。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想起傅老師,就會想起在北京的那些年,給我在寫作這件事上給予幫助的人,比如蜜蜂老張、化工社的龔老師,他們都是我生命里的貴人。
以上就是我從毛邊書局傅天斌老師身上學到的寶貴的品質(zhì)。也許我拍得、寫得還不夠深入。沒關系,我相信,在記錄書店的下“一紀”里,會有更多的書店人故事,與你們分享。
相關新聞
- 2021-05-12李菁新書《走出歷史的塵煙》圓桌對談在京舉辦
- 2021-05-122021全民閱讀走進井岡山:用閱讀傳承紅色基因
- 2021-05-10韜奮基金會讀聯(lián)會將帶來半年“閱讀”之道系列圖書共讀
- 2021-05-10“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出版40周年再推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