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日文全譯本,日漢學家籔內清譯,平凡社1969年版。
《天工開物》法文譯本,法國漢學家儒蓮譯文合集《中華帝國工業(yè)之今夕》,2018年再版本。
《天工開物》第一個英文全譯本,任興都等翻譯,196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出版。
《天工開物》德文譯本,關增建譯,2004年自然科學出版社出版。
1587年,宋應星出生于江西奉新,幼時即聰明強記、過目不忘。中舉后未能及第,他游歷多地,總結整理中國幾千年積累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技藝,撰寫出《天工開物》一書。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由涂紹煃資助刊刻,即“涂本”。1640—1680年間,福建書商楊素卿重新刊刻配圖,推出傳播較廣的坊刻本。
《天工開物》圖文并茂地展現了中國17世紀之前的科技成就,其中很多在當時世界都是一流的:最先進的紡織機械——花機、竹筒排空瓦斯和巷道支護等煤炭開采技術、從生鐵到熟鐵再合煉成鋼的生產系統(tǒng)、“灌鋼”“生鐵淋口”、固體滲碳等金屬加工工藝,書中還繪制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鼓風設備——活塞式風箱圖。
有學者指出,《天工開物》“粹精”(糧食加工)中提到的中國漢代發(fā)明的水碓裝置,把動力機、傳動機和工作機三部分連在一起,比英國試用一個水輪帶動兩盤磨要早1000多年;“作咸”(制鹽)中介紹的鉆打井技術,比俄羅斯鉆井技術早300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人早200多年;“物種發(fā)展變異”,要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100多年。
因《天工開物》中有“北虜”“東北夷”等反清字樣,因此成為清代禁書。與此同時,日本、朝鮮等地卻在大肆刊刻這部中國科學技術名著,以至于1927年出版家陶湘的石印本、1930年上海華通書局版、1933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版、1936年上海世界書局版、1959年中華書局版都是根據日本不同版本影印,直到1976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署名為“鐘廣言”的《天工開物》校注本。
亞洲的傳播
《天工開物》刻本很早就隨著東亞貿易網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公元1694年,日本本草學家見原益軒在《花譜》和《菜譜》二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公元1771年,日本大阪書商柏原屋佐兵衛(wèi)(菅王堂主人),以涂本為底本刻印了《天工開物》,即“菅本”,也是《天工開物》在世界的第一個漢文翻刻本。該版本重印于1830年,時值明治維新初期,發(fā)展實業(yè)思想盛行,實學派學者佐藤信淵依據宋應星的思想,提出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1943年,東京的十一組出版部影印了菅本,并附日本實學家三枝博音的研究論文。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籔內清將《天工開物》譯成為現代日文,由東京恒星出版社出版。1969年,該版本由東京平凡社修訂再版,列為“東洋文庫叢書”之一。
在朝鮮半島,《天工開物》以漢文典籍形式在朝鮮社會上層流行。1783年,朝鮮作家和思想家樸趾源在游記《熱河日記》中詳細記載了《天工開物》。內閣重臣徐有榘晚年執(zhí)筆的113卷本巨著《林園經濟十六志》和李圭景《五洲書種博物考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等重要科技作品中都多次引用《天工開物》。
歐美世界的傳播
歐美漢學家、科技史專家的翻譯對《天工開物》在歐美世界的傳播起到了重要橋梁作用。遺憾的是,最早被翻譯、介紹的多是技術、工藝的內容與細節(jié),對蘊含在技術工藝背后的科技倫理思想則鮮有人提及。
1830年,法國著名漢學家儒蓮(Stanislas Julien)翻譯了該書的《丹青》一章,介紹提煉銀朱的方法,發(fā)表于《新亞洲雜志》,成為《天工開物》譯成西文之發(fā)端。1833年又節(jié)譯《丹青》《五金》《錘鍛》章,發(fā)表于《化學年鑒》(Annales deChimie);1837年將《乃服》章養(yǎng)蠶部分譯成法文附于所譯《授時通考》。這些譯文分別被轉譯成為英文、德文,刊登在德國《應用化學雜志》等歐洲一流科學刊物,以滿足歐洲工業(yè)革命時期對冶煉工藝、合金配方、養(yǎng)蠶技術的渴求。1869年,儒蓮將譯自《天工開物》的法語譯文結集為《中國帝國工業(yè)之今夕》出版,該書在2012年、2018年修訂再版。
中國地質學家丁文江1925年英譯《舟車》章造船部分,經英國漢學家翟理斯修訂后發(fā)表在英國海事史研究期刊《水手之鏡》(The Mariners Mirror)。中國化學史家李喬蘋1948年在美國出版的 《中國化學史》,有相當一部分文字依據《天工開物》編撰。
196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美籍華裔學者任以都、孫守全夫婦的《天工開物》英文全譯本,這是第一個英文全譯本,包括譯者序、譯者札記、正文和152幅插圖、參考文獻、術語表、附錄和索引,哈佛大學《亞洲研究》1967年2月號刊發(fā)了書評。1997年,紐約多佛出版社再版發(fā)行。截至2021年10月,該書被全世界588家圖書館收藏。
依據世界圖書館數據平臺OCLC數據庫的檢索,筆者新發(fā)現了《天工開物》的俄文、德文譯本。蘇聯(lián)科學院研究員斯維斯圖諾娃選譯了《開工天物》的“制鹽”和“制茶”部分內容,翻譯為俄文單行本《茶鹽制作方法》,1975年由蘇聯(lián)科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德國學者關增建(Konrad Herrmann)翻譯出版了第一部德文版《天工開物》,由自然科學出版社出版。
人本主義的科技倫理
《天工開物》曾受到達爾文、李約瑟等西方學者高度重視。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甚至發(fā)出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古代對人類科學技術發(fā)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yè)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fā)生?
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了德國科技史專家薛鳳(Dagmar Sch?fer)研究《天工開物》的學術專著——《開工萬物,十七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這是西方學術界的第一部研究著作。薛鳳認為,宋應星之后的中國學者沒有沿他開創(chuàng)的包羅萬象的方法了解工藝知識,表明中華文明中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能力都正在趨于衰落,其視角顯然是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
筆者發(fā)現,西方漢學家、翻譯家對于《天工開物》的關注,都集中在中國技術工藝的本身,而沒有注意到宋應星對18個門類工藝的介紹、總結中,貫穿著“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書名中“天工”一詞源于《書經》“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源于《易經》,孔子說過,“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強調人要開發(fā)大自然(天)提供的資源完成人類的事務,天之作與人之作是彼此相應的關系。如《膏液》中有“天道平分晝夜,而人工繼晷以襄事,豈好勞而惡逸哉?使織女燃薪,書生映雪,所濟成何事也。”《乃服》中有“人為萬物之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貴者垂衣裳,煌煌山龍,以治天下。賤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體,以自別于禽獸。”從各種油料植物中榨油,養(yǎng)蠶紡織,都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活。其技術與工藝服務于人類社會之需的人本主義科技倫理思想,與西方文化的科技思想有本質不同。
今天,部分西方國家所主導的自然科學技術發(fā)展,大有脫離人類控制、反過來監(jiān)督控制人類的異化趨勢。讓科技重歸人類社會所用、所需的原點,是《天工開物》400年前就明確給出的答案。
?。◤?nbsp;影 本文作者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相關新聞
- 2021-12-10第33屆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在滬頒發(fā)
- 2021-12-10中國文學“朋友圈”越來越大
- 2021-12-10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新書發(fā)布
- 2021-12-10讀書明事|如何在人生的“日落時刻”重拾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