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與當代中國文學創(chuàng)新經驗研究”叢書(作家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經驗研究”的結項成果。叢書以“莫言的創(chuàng)新之路”為關鍵詞,將其放在中外文化因素交匯之中,進而揭示莫言與新時期文學和百年中國鄉(xiāng)土文學的內在聯系和變革創(chuàng)新。這套叢書提供了莫言研究及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新路徑,是莫言研究領域的重要收獲。
這套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將莫言視為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路標——如果我們把文學史的發(fā)展看作漫長的過程,經典作家便是其發(fā)展道路上的路標,而莫言和他的變革之路是中外文學與文化的一次深有意味的交匯。由多個研究方向匯聚而成的叢書,既有個案考察也有宏觀研究,拓展了莫言的研究空間,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莫言的本土性與世界性意義。
作為莫言研究領域有重要貢獻的學者,張志忠的《莫言文學世界研究》以在場者視角總結了莫言研究四十多年來的進程,深具總體視野,對莫言創(chuàng)作若干重要命題進行了深入闡釋,對莫言的重要作品進行了饒有新意的解讀,比如文本如何實現從視覺中心到聲音中心的轉換,作家將新聞事件生發(fā)為長篇小說所進行的藝術營構等。其中關于莫言作品的文學地理學、勞動美學及文學閱讀史研究的分析和理解都是新鮮而富有文學史意義的觀點。
李曉燕的《神奇的蝶變——莫言小說人物從生活原型到藝術典型》則是立足于田野調查,發(fā)掘莫言小說中的人物所來自的現實生活原型。因為作者本人是高密人,因此她的講述和分析有一種“可信性”。考察原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考察現實中人到作品人物形象的轉化過程。這也是這本書的新意所在,即立足于一種藝術形象發(fā)生學角度,考察現實生活中的人如何“蝶變”。
樊星編著的《莫言和新時期文學的中外視野》,立足于梳理莫言在兼容并包世界文學與中國本土文學方面表現出的個性特色。此書還收錄了比較視野下的論文,既包括莫言和其他山東作家筆下所寫山東地域的神秘文化比較,也包括凡·高、高更等畫家的色彩、意象和畫面感是如何給莫言以啟發(fā),莫言與大眾文化的關系等論文,視野開闊而視點多樣。
陳曉燕的《文學故鄉(xiāng)的多維空間建構——福克納與莫言故鄉(xiāng)書寫比較研究》和李楠的《海外翻譯家怎樣塑造莫言——〈豐乳肥臀〉英、俄譯本對比研究》,兩部專著深入勾勒莫言與世界文學關系。陳曉燕聚焦于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文學領地和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文學王國的建構與擴展,分析兩位作家建構文學故鄉(xiāng)地理空間、敘事空間、情感空間和歷史空間等方面的不同之處;李楠則將《豐乳肥臀》的兩種譯本與原作進行梳理對讀,研究不同語種的文字轉換和其中蘊含的跨文化傳播問題。李楠的著作是跨越了兩種譯本的對比,研究難度大,但對莫言研究具有補白作用。
張相寬的《莫言小說創(chuàng)作與中國口頭文學傳統(tǒng)》不僅討論到莫言受口頭文學及說書體的影響,而且對作家所引述的俚諺俗語、民間歌謠及民間小戲進行了搜集和分析,這構成了我們理解莫言的新維度,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當代作家與古典文學、民間文學之間的隱秘關聯。
叢書另有兩本是對莫言研究的一個延展,王春林的《新世紀長篇小說敘事經驗研究》分析的是當代長篇小說敘事經驗,江濤的《從“平面市井”到“折疊都市”——新時期文學中的城市倫理研究》則探討的是新時期文學中的城市倫理問題。這是兩個方向的延展,說明了莫言之于當代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和新時期以來城市倫理書寫的重要意義。
(作者:張莉,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 2022-07-20把江源收入記憶 ——淺談王劍冰散文《江源在上》
- 2022-07-18尋覓都江堰舊痕新影——讀凸凹詩集《水房子》
- 2022-07-18穩(wěn)定而平衡的生態(tài)追求——讀散文集《北京的山》
- 2022-07-18心靈貼近大地的詩意探尋 ——評論集《河湟谷地——不斷返回的故鄉(xiāng)》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