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云南革命斗爭史上的輝煌篇章——讀《躍馬滇西北》
“我腦海里始終抹不去那難忘的一幕。”當史效軒把厚重的《躍馬滇西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版)一書拿給我后,其思緒很快沉入到對往事的深情回憶中——那是1990年深秋的一個傍晚,時任迪慶藏族自治州文聯(lián)主席的俞國賢撞撞跌跌地推開史效軒的家門,滿嘴噴著酒氣,對圍坐在一起吃飯的史效軒家人說:“我是藏族作家,如今身患絕癥,自知來日不多。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把藏民騎兵大隊的事跡寫出來。”他蹲下身去,用手使勁拍打著自己的臉頰,哽咽著說:“我對不起那些光榮犧牲的烈士和他們的后代,對不起今天依然活著的這些藏族英雄!”一時哭成淚人。
俞國賢與史效軒的父親是知根知底、無話不談的老朋友,他自然成為史家的???。俞國賢的上述舉止,對史效軒全家人來說也不感到突兀。然而,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時20多歲的史效軒牢牢記住了俞國賢的這番話。近30年來,他篳路藍縷、孜孜不倦地采訪、收集藏民騎兵大隊的資料,從未間斷過磨礪自己的寫作能力,最終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躍馬滇西北》這部30余萬字書稿的創(chuàng)作。史效軒說:“這書算是給九泉之下的俞國賢主席一個交代,也是對我們今天能生活在吉祥幸福藏族居住區(qū)的一份報答。”他的眼中噴出如柱的亮光。
這就是我的同事史效軒,真誠純樸,熱情好客,敢作敢為,信守諾言,是個認準道路就一走到底、九條牛都拉不回來的人。他出生在迪慶州香格里拉金江鎮(zhèn)興龍村的一個白族農(nóng)家,喝著迪慶高原的酥油茶、青稞酒長大。在參加工作后的30多年里,特別是擔任春城晚報駐迪慶記者站記者的20多年里,跑遍了迪慶高原的山山水水、旮旮旯旯,與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各族人民朝夕相處、患難與共,血液中早已注入了生活于斯的藏族、納西族、傈僳族、苗族的基因,成長為一名從模樣到性格都酷似“康巴漢子”的人。知之深,才能愛之切。他用他認準了的方法,回報生他養(yǎng)他的這片故土,回報撫養(yǎng)他成長的父老鄉(xiāng)親:繼寫作出版了30多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狼嗥滇川藏》之后,又捧出了這部長篇紀實文學《躍馬滇西北》。
作為一名在云南新聞戰(zhàn)線上工作了近40年的記者,我對“藏民騎兵大隊”的概念也十分模糊。這也難怪,這支部隊存在的時間不長,其間戰(zhàn)事頻繁,加之隊員多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沒有留下什么可供后人參考的文字資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相當長時間里,由于種種原因,作家和記者們對這支云南地下黨指揮的武裝力量鮮有報道和涉足,留下了一塊處女地。正基于此,我津津有味地閱讀《躍馬滇西北》,如饑似渴地了解這段幾乎讓人遺忘的歷史,不知不覺間,思緒很快被卷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中。書里,記錄著有名有姓的人物達120多位,其中對藏民騎兵大隊的20多位負責人和骨干成員進行了重點描述,包括他們不凡的人生經(jīng)歷、加入革命隊伍的曲折歷程、在險惡戰(zhàn)事中的英勇頑強甚至犧牲時的悲壯慘烈等。這些人員的成長與進步,與藏民騎兵大隊密不可分,與一次次殊死戰(zhàn)斗融為一體。這哪是一本簡單的紀實作品,簡直就是一部藏民騎兵大隊的光榮戰(zhàn)斗史。
寫作《躍馬滇西北》這樣的紀實作品,功夫全在書外。涉獵這一題材,史效軒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與藏民騎兵大隊的負責人斯那尼瑪、王康斯、小巴桑、和阿寶、呂策勛等人的兒子和女兒,均是初中時的同窗好友,與他們父輩的接觸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也最有機會聆聽這些老戰(zhàn)士親口講述戰(zhàn)斗故事。特別是下定決心完成這一寫作任務后,他有計劃地一一采訪了健在不多、年事已高的騎兵老戰(zhàn)士,與時間賽跑完成了一次次搶救性的材料收集活動。直到2017年,他還分別對年均已90多歲高齡、僅存的7位騎兵大隊老戰(zhàn)士楊大都、和阿寶、小巴桑、和學仁、木林、和耕、呂策勛作了補充采訪,并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影像資料。這些,無疑為寫作《躍馬滇西北》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積累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鮮活素材。與此同時,史效軒利用各種機會,把當年藏民騎兵大隊戰(zhàn)斗過的地方走了個遍,其地域包括云南、四川、西藏的20多個縣(市)。與騎兵大隊有關(guān)的革命遺址、烈士紀念碑(亭),甚至荒郊野外的墳塋,他都必到、必看;當年騎兵大隊的戰(zhàn)斗遺址,特別是主要戰(zhàn)役地更是觀察得仔細,親臨實地了解地理位置、山形地貌、交通條件等,從而更真切地理解當年戰(zhàn)役的發(fā)起意圖、用兵策略、戰(zhàn)斗的艱險程度等;所到縣市,黨史辦、史志辦、政協(xié)文史委是他必去的地方,通過借閱、摘抄、拍照等,將散落于各地的有關(guān)藏民騎兵大隊的零星材料收集起來。他通過春城晚報駐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記者項陸才多方聯(lián)系,進入了德宏民族出版社的資料庫房,在塵封數(shù)十年的故紙堆里找到了1950年騎兵大隊參與解放騰沖、梁河、盈江等縣的資料,如獲至寶,呆在庫房里整整工作了3天時間。就這樣,經(jīng)過一番青燈黃卷、宵旰劬勞的辛苦努力,他將當年騎兵大隊的歷史全貌一點一點地拼接起來,使該書占領(lǐng)了資料全面、翔實的紀實文學高地。
要說《躍馬滇西北》一書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那就是兩個字——“真實”,真實地再現(xiàn)了歷史,真實地再現(xiàn)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真實地再現(xiàn)了滇西北革命斗爭的特定場景。藏民騎兵大隊的前身,是一支護商隊,民間稱之為“鏢局”,它是由滇西北茶馬古道所經(jīng)之地的土司、頭人、山官、民團,以及一批富商(馬鍋頭)籌資組建的武裝馬隊,其目的是保護自身利益,同時也向過往馬幫收取保護費。初期的500多名隊員成分復雜,骨干成員多是來自云南、四川、青海的藏族奴隸,其余是來自滇西北數(shù)縣的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納西族、白族、怒族等少數(shù)民族奴隸娃子,也不乏殺人劫貨、欺壓良民的慣犯、大盜和兵痞。還有土司、頭人、山官以及民團安插進來的親信和打手等,將這支類似民團的組織改造為人民武裝絕非易事,書中再現(xiàn)了這一艱難的過程。中共滇西北工委、滇桂黔邊縱隊七支隊的領(lǐng)導人動用各種社會關(guān)系,與護商隊中的幾位富有正義感的馬鍋頭結(jié)為朋友,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待條件成熟時逐步將他們發(fā)展成為中共黨員。同時,啟發(fā)馬隊中的奴隸娃子的階級覺悟,選擇在苦大仇深的成員中發(fā)展黨員,上下合力,從量變中迎來質(zhì)變。在將其改編為七支隊下屬的騎兵大隊后,一方面這支隊伍作戰(zhàn)勇敢,屢建奇功;另一方面問題不斷,諸如居功自傲、目無軍紀,甚至猥褻婦女、偷雞摸狗、酗酒鬧事等,這讓地下黨組織和七支隊負責人傷透了腦筋。他們對問題不掩飾、不回避,在中國共產(chǎn)黨制定的民族團結(jié)、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指引下,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開展改造工作:將一批惡習不改、積重難返的人員遣返回鄉(xiāng),將其使用的馬匹、槍械等合理折價,作為返鄉(xiāng)費用;利用戰(zhàn)斗間隙,將騎兵大隊的骨干成員組織起來,學文化、學政策,并安排一批文化教員“一對一”幫助,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政治思想覺悟,樹立遵紀守法觀念;對騎兵大隊提出的合理要求,如尊重民族習慣、安排合理膳食、解決個人婚姻問題等,盡最大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給予滿足和解決……最終,騎兵大隊百煉成鋼,在解放云南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而且培養(yǎng)出一大批熱愛祖國、對黨忠誠、為民負責的民族干部,為后來民族地區(qū),特別是云南藏族居住區(qū)的團結(jié)、穩(wěn)定、發(fā)展夯實了干部基礎。就是這些大量真實、具體、確鑿的事實,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靈。
書中,那些扣人心弦、神秘離奇的故事,不時引得我拍案叫絕:大理國皇族后裔段惠禹小姐,在大理“三月街”上舉行賽馬、射箭、拋繡球選婿,選中了一位彪悍神勇的藏族騎手;劍川縣寺登街白族大戶的千金趙映珠,聽從中共地下黨的安排,與前來提親的國民黨保安團團長巧妙周旋,最終以要“彩禮”的方式搞到了一批暴動隊急需的槍支彈藥;在邊縱七支隊久攻軍事重鎮(zhèn)寺登街而不克的窘境下,接到參戰(zhàn)命令的藏民騎兵大隊的幾個主要指揮員卻提出“非分”要求:只要幫助他們學文化的那幾個女兵教員嫁給他們,他們就立下軍令狀,不攻下寺登街,心甘情愿讓這些女兵槍斃他們。中共滇西北工委和邊縱七支隊領(lǐng)導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并請求女兵應允。結(jié)果,寺登街如期拿下,還成就了幾對白頭偕老的革命夫妻……同是描寫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同是講述與敵特斗智斗勇的革命故事,此書與他書卻有些不同。美麗神奇的邊地風光、與人物性格極其吻合的少數(shù)民族吟唱、獨特濃郁的各民族風情,特別是對主人翁各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性格、心理特征和辦事習慣等的描寫,展現(xiàn)出滇西北革命斗爭的一些個性和特質(zhì),也使全書的敘述張弛有度、舒緩有序,充滿情趣和濃郁的生活氣味。
直來直去、快人快語,是史效軒為人為文的風格,這是優(yōu)點,可能也是不足。為文太直,就會簡化復雜曲折的情節(jié),忽視魅力無窮的細節(jié),甚至使敘述語言變得有些粗糙……相信文中存在的這些瑕疵,在史效軒今后的作品中會越來越少。(劉祖武)
- 2022-08-18文物背后的“王朝密碼”
- 2022-08-18《枝條載榮》:心如朗月,想見古人
- 2022-08-10靡麗終成一夢,給“風雅”開一份書單
- 2022-08-10看科學大家的奮斗人生、趣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