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泉”(Fountain)一詞,來自拉丁語“Fons”,是一個融合了供水設施和為了裝飾與象征目的而建造的噴水設施等含義的詞語。噴泉作為人們公認的兩大供水末端設施之一,經歷了從生活用水設施到城市裝飾、財富、權力、市政和宗教象征,最終發(fā)展成今天以城市裝飾物為主要特征的歷程,成為人類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噴泉的起源和基本的功用是供人們獲取生活用水,多修建在有泉水涌出的地方,或者是引水管道的末端之處。根據考古發(fā)現(xiàn),目前所知最早的噴泉出現(xiàn)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在希臘克里特島克羅索斯皇宮等考古遺址中也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4000年的早期噴泉的遺存。早期的噴泉多為墻面式,下端一般會修建一個水池,水池可蓄水,多余的水則通過水溝排走。在一些農村社區(qū),噴泉會設置階梯式的水池,下級的水池可以供牲口飲水。墻面式噴泉作為噴泉最重要的一種制式,在今天的地中海、中亞等地區(qū)也依然可以看到。
考古發(fā)現(xiàn)和今天的遺存顯示在公元前的古代希臘城市中噴泉隨處可見,尤其是雅典和科林斯等城市。在希臘城市中,噴泉一方面被建設在居住區(qū)域、廣場、避難所等作為日常供水之用,另一方面也被建設在宗教場所,尤其是神殿中,滿足宗教活動用水。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神一般都住在水邊,由此引發(fā)了在宗教場所建設噴泉的設計。古代希臘世界中的噴泉多建造在擋土墻、建筑物墻面或者巖石的立面上,噴泉立面的出水口往往會放獅子等動物頭像的石雕,水從動物的口中流出。此外,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伊特魯里亞文明中噴泉使用也已經比較廣泛,后來羅馬時期的建筑基本上覆蓋了伊特魯里亞建筑,因此今天伊特魯里亞文明中的噴泉使用場景除了繪制在一些花瓶上的圖案之外,實際的遺跡比較少見。
噴泉發(fā)展史上的革命性階段是羅馬帝國時期。在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疆域修建了大量用于城市集中供水的引水設施。大規(guī)模的引水渠的修建,使得羅馬城市有了充裕的水資源,噴泉也在此背景下得到廣泛建設。以羅馬城為例,在公元1世紀到3世紀,羅馬城中共修建了11條引水渠,大量水資源被引入城中,推動了羅馬城市噴泉的建造。到公元4世紀,羅馬城中擁有1352個噴泉,使這個建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城市成為一個因水而靈動的泉城。羅馬帝國時期噴泉的形制是建設在廣場或者街道旁邊的立形建筑物,或為盆狀、或為立柱狀,水通過水渠或者管道從地下引到噴泉底部,再通過重力將水壓到噴泉的上端,或者流到噴泉的盆中,或者直接從立柱狀建筑物頂端流出來。這種噴泉也是供人們取水或者直接飲水之用,其重要意義在于水被壓到上方涌出,甚至形成噴出狀,為后面的紀念性和裝飾性噴泉建設提供了基本原理。
上述制式的噴泉在羅馬帝國城市中十分普及。例如,意大利的龐貝古城遺址發(fā)現(xiàn)了40多個供居民用水的噴泉,居民從住宅到噴泉取水的距離不超過50米。這些噴泉多為盆形,寬約1.5~1.8米,高0.8米左右,常年有水從盆中心涌出,供附近居民取水的同時還可以清潔街道。在建于公元1世紀的羅馬競技場周圍,今天仍然可以看到92個供民眾取水的噴泉的遺存。因此在羅馬帝國時期,噴泉在城市中履行著市政公共供水服務的職能。與此同時,噴泉發(fā)展起來更多的功能、擁有了更多的內涵,除了供水之外,出現(xiàn)大量具有紀念性和裝飾性的噴泉。當一條引水渠、一座建筑物修建完工,或者是打了一場勝仗,都有可能修建一個紀念性的噴泉。噴泉也成為城市必不可少的裝飾物,市政廳、城市中心廣場、神廟等重要的建筑都會修建噴泉,遙遠的羅馬城市也不例外。在今天約旦的古代羅馬城市遺址中也都可以看到作為城市中心的神廟前巨大的噴泉廢墟。在很多貴族的住宅和莊園中,也都修建有各種各樣甚至有專用引水渠供水的規(guī)模宏大的噴泉,有的噴泉有上百個噴水口。如此,噴泉的功能和內涵發(fā)生變化,具有紀念、裝飾、藝術、顯示權力和財富、構建帝國文化認同等功能,成為羅馬帝國城市公認的符號。
公元5世紀以后,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羅馬帝國建立起來的龐大的城市水系統(tǒng)也崩塌了,大量的引水渠變成了廢墟,城市中的噴泉也同樣停止了運行。這一時期,恰恰有大量的噴泉在歐洲修道院中得以保存,或者為了宗教目的而新建,其他宗教場所中也都修建有噴泉。該時期宗教場所噴泉的制式是為了滿足多人清潔身體、具有多個出水口的噴泉。它也有一個專用名詞Lavatorium,其詞根表明了它與衛(wèi)生清潔相關。
到了13世紀早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城市人口迅速增長,貿易興旺發(fā)達,積累起了大量財富,市政建設的資金也由此有了保障。這一時期噴泉的建造不再是為了宗教目的,而是為了裝飾或作為城市權力的象征。在城市的中心廣場、入城的城門、市政大廳等多建有象征意義的噴泉。在意大利中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翁布里亞地區(qū),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中心噴泉。中心噴泉建于中央廣場,一側是教堂,另一側則是市政廳和民用建筑,象征著宗教和世俗力量之間的抗衡。典型的是佩魯賈城中心噴泉,在50個潛浮雕畫面上,既有代表宗教和神話的場景,也有代表耕地播種、收割、殺豬等世俗場景。另外,一些城市之間存在紛爭,戰(zhàn)勝一方都要毀壞對方城市的中心噴泉作為勝利的象征,或者是拆散對方城市的中心噴泉運回到自己的城市中,甚至安放在市政大廳中以示對另一個城市的征服,這種遺存今天還能看到。這一切都反映了中世紀噴泉關于權力的隱喻。
除了歐洲地區(qū),噴泉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得到普及,尤其是近代以來隨著人類文明交往日趨廣泛,噴泉逐漸成為世界各個城市中普遍使用的建筑。例如在中東地區(qū),盆式的噴泉作為裝飾物,被廣泛建設于中心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噴泉是阿拉伯花園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今天伊比利亞半島上遺存的很多阿拉伯花園中都可以看到造型獨具特色的噴泉。值得注意的是,中東地區(qū)人們的住宅中也經常會看到噴泉,甚至將噴泉建在室內,起到裝飾和降溫的作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目前仍有69座歷史上修建的噴泉,這些噴泉體現(xiàn)了歐洲移民對當地社會的影響,見證了城市的變遷,也融入了城市文化血脈。建于19世紀末的菲律賓馬尼拉圣克魯斯廣場的卡里多噴泉,則是基于“一個城市不能沒有標志性噴泉”的理念而建造,目前已經成為馬尼拉重要的文化標志和歷史遺產。
將水噴向更高的空間是人們不斷追求的一種目標。建于1951年的日內瓦噴泉,將水噴射到了140米高的空中;沙特阿拉伯吉達的法赫德國王噴泉噴出的水高出紅海260米,成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噴泉。在經歷了財富、權力、政治、宗教象征的歷程后,作為一種裝飾物,噴泉已經成為世界各地人們共同喜好的一種與水相關的建筑文化符號。(作者:鄭曉云,系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30日 14版)
- 2023-01-30讓文學為生活伴奏
- 2023-01-30歷史中的兔子:早在三國時期就用兔毛制筆
- 2023-01-30真實的岳飛是怎樣的?文武雙全 淡泊名利 盡忠報國
- 2023-01-29穿在身上的祥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