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有一個地方叫馬蘭,你要尋找她,請西出陽關,丹心照大漠,血汗寫艱難,放出那銀星,舞起那長劍,撐起了艷陽高照晴朗朗的天……”
馬蘭,神圣又神秘的名字,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歌曲《馬蘭謠》的傳唱,馬蘭才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這個曾經(jīng)荒無人煙、在地圖上都無從查找的地方,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1958年,一支神秘的部隊秘密開赴羅布泊。軍人、大學畢業(yè)生、科技精英,還有從各個城市選調(diào)的有專業(yè)技術(shù)特長的工人師傅,陸續(xù)到來。他們在這里隱姓埋名,用青春、熱血、智慧和汗水書寫燦爛的篇章。在那片荒野規(guī)劃藍圖的時候,正值馬蘭花開,這是一種在最嚴酷的環(huán)境里都能生長的植物,于是建設者的生活區(qū)就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馬蘭,這些特殊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就像馬蘭花一樣,以頑強的生命力扎根戈壁,為祖國實現(xiàn)國防現(xiàn)代化而不屈不撓。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傳來一聲驚雷般的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從那以后不斷有試驗成功的消息從這里傳出,令世人矚目。
如今羅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消失,和平年代的人很少知道曾經(jīng)奮斗在那里的人和他們的故事?!段沂邱R蘭人》一書用真實的筆觸記錄了為我國的兩彈事業(yè)投身大漠、奮斗在馬蘭基地的眾多平凡而偉大的人物的故事,將讀者帶回到馬蘭人艱苦奮斗的激情歲月。
戈壁的生活極其艱苦,別的不說,就說水吧,這里的每年降水量只有十幾毫米,上百公里內(nèi)都很難找到一處水源,好不容易找到水,要先洗臉后洗腳再洗衣服,不能浪費一星半點。在遠離大本營的地方,送水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找水源,有時幾天找不到水就相互勻一勻存水,維持最低的生理需要。
這里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了千百萬人的奮斗,這里有扎根60年的院士,有參與了全部核試驗任務的、最后八天還在工作的將軍,還有兩代人都奉獻給馬蘭的家庭,他們一生忠誠于此。不管是已被人們熟知的科學家鄧稼先、程開甲、林俊德等人,還是眾多不為人知但為兩彈的研發(fā)、為蘑菇云的升起而甘愿默默奉獻的人,他們身上都有著燦爛的光輝。有的人名不見經(jīng)傳,有的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但是他們都用不同的方式把一生獻給了這片熱土。
本書三位作者都和馬蘭有不解之緣。汪成農(nóng)曾任馬蘭基地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大校軍銜,于建華曾為軍事新聞記者,彭繼超在馬蘭基地工作30年、大校軍銜。彭繼超曾在采訪工兵戰(zhàn)士時遇到這樣一件事,這也正是《我是馬蘭人》中真實的故事:工兵們在平洞里與雷管、炸藥、巖石打交道,打鉆、扒渣、回填、開挖,汗水濕透,肚皮磨破,全身臟透,這些都不怕,卻害怕記者把這些給拍攝出來。盡管這樣的鏡頭很感人,但這樣的鏡頭,這些工兵們卻央求他們不要播放。因為他們自己苦自己累沒什么,也值得,但這樣的苦和累卻不想播放出來,被大家看見,尤其被家里的親人看見。
汪成農(nóng)說,宣傳馬蘭精神宣傳馬蘭人,一直是他的愿望。但一直沒有機會宣傳,這次借著這本書的出版,他終于了無遺憾。
1998年為了紀念在這項偉大事業(yè)犧牲的人,馬蘭革命烈士陵園豎起了馬蘭革命烈士紀念碑。他們在創(chuàng)造東方巨響的偉大事業(yè)中,創(chuàng)造了“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
- 2023-04-03大學生讀書節(jié)閱讀經(jīng)驗分享會在北京舉辦
- 2023-04-03與農(nóng)民“打交道”寫出《莫道君行早》
- 2023-04-03生命之巔的精神禮贊
- 2023-04-03《藏獒》作者新作《雪山大地》:重返青藏高原、重拾青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