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山杏黃的時候,我回了趟老家北山。
在宋·饒節(jié)的《山間》一詩中有此句:“杏子黃時麥已收,槐陰重疊柳條柔”,由于我的老家地處大西北一隅的隴上榆中北部旱寒山區(qū),氣候雨水比不得江南水鄉(xiāng),山杏的成熟期與饒節(jié)詩中所描述的物候相比也就晚了許多,剛好和麥黃不約而同趕到了驕陽似火的七月初,所以,我們把成熟的杏子也叫麥黃杏。只是,近些年人們大多都搬到城里去了,種莊稼的人少了,此時也就見不到“麥黃一夜”的田野風(fēng)光和“龍口里奪食”的麥收景象了,只見杏黃不見麥黃,不由讓人心生一縷莫名的悵然。
老家的山杏樹,主要集中在羊圈坡和墳灣子兩道向陽的山坡上,其他零零星星的山杏樹則點綴在村莊的房前屋后、山崖溝泮以及村路兩側(cè)。羊圈坡和墳灣子的山杏樹始栽于上世紀60年代,整個山體都修整成了階梯式的水平臺,山杏樹就一行一行栽在水平臺上,抑或夾雜一些比較耐旱的榆樹。莊窠里的杏樹是人們陸陸續(xù)續(xù)栽起來的,有遲有早,有大有小,有山杏也有嫁接杏。莊窠里數(shù)兩劉家的杏園最大,每家有十來棵杏樹。這幾年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也種植了不少的山杏,苗栽的山杏樹有的已經(jīng)掛果,杏核種的也就半人多高,由于封山育林,少了放牧,加之生態(tài)逐漸好轉(zhuǎn),雨水增多,成活倒也可喜。
由于北山的海拔較高,光照時間長,山杏的一半臉上掛著燒紅的云彩,另一半臉上涂滿了金黃,每到麥黃時節(jié),漫山遍野流瀉著凝重的墨綠,而從墨綠中探出頭的一樹樹杏子,溫柔的橙黃和俏皮的橘紅兩色相間,溫潤里透著杏果的香甜,看上去煞是誘人,不由人口舌生津,饞涎欲滴。拽住一枝輕輕一搖,噼噼啪啪,熟透的杏子便掉落在樹下的草叢里,撿起,兩手拇指與食指對夾著掰開,頃刻間杏核與杏肉分離,流出濃濃的淡黃色的杏果汁,入口,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便滲入心脾。
在我童年與少年的記憶里,幾顆黃杏,就已經(jīng)算是生活中的尤物了,那時的物資原本就很匱乏,大山綿延,交通不便的北山就更不用說了,一年四季難得見上幾顆應(yīng)時的蔬菜水果,所以,這土生土長的山杏也就顯得格外稀罕了。
我家門前有一棵大杏樹,雖不是大接杏,但個大汁濃味甜色鮮,杏肉圓潤飽滿,也算得上是杏中上品了。它的半個樹冠延伸到老宅前面的村路上,因此,從青杏掛枝的那時候開始,就要時時操心,不然,和我一般大小甚至比我還大的那些愣頭小子們就會有打杏子的主意。他們悄悄潛伏在路邊的地埂下,在地埂上弄下來一些土坷垃,扔向杏樹茂密的枝葉間,受到土坷垃撞擊后的青杏便隨著莎啦啦落下的碎土塊掉落在地上,他們撿拾青杏的動作之快,簡直可以用動如靈猴,快似閃電來形容了,當(dāng)我們在院子里聽到響動聞風(fēng)跑出大門時,他們或隱藏于草叢中,或趴伏在地埂下,或掩沒于莊稼地,早已不見了蹤影,要是真的被抓個現(xiàn)行,父母也會和藹地說:“狗娃們,多好的青杏啊,你們先不要禍害了,等麥黃杏也黃的時候,你們都來摘都來吃,那時候的杏子又大又甜,那才好吃呢”。在老家,長輩們把娃們都溺愛地稱作“狗娃”。
就這樣護著護著不知不覺間,杏子就黃了。
父母親在晌午臨散工的時候,招呼左鄰右舍的叔伯嬸子們說:“我家樹上的杏子黃了,今中午開始摘杏子了,你們吃罷飯都過來摘些嘗個鮮吧”。
吃罷飯,三哥是上樹的好手,他把個竹筐拴在腰上,像猴子一樣躥上了樹尖尖,樹尖尖上向陽的杏子是成熟最好的,這時的人們也就越攏越多,有人拿個長桿子輕輕撥打,有人麻溜地爬上了樹杈,孩子們則嬉笑著轉(zhuǎn)著圈地在樹下?lián)焓?,不時有杏子落下來砸中他們的腦殼。父親則圍著杏樹擔(dān)心地喊道:“慢點慢點,站穩(wěn)當(dāng),小心掉下來,別把樹枝踩折了,明年還要結(jié)杏子呢”,樹是父親的命根子,要是弄斷了樹枝,比傷了他的筋骨還心疼呢。
叔伯嬸子們也都知道一棵樹上的杏子總共也沒多少,大家都很自覺地勻和著各自拿了些黃杏,有的用草帽碗兒兜著,有的撩起衣襟兜著,有的端個針線笸籮,有的提個花布書包,隔壁三娘家的永倉子直接脫下滿是油汗垢痂的白布襯衫,用一根冰草扎住袖口,裝了鼓鼓囊囊的一袖筒,斜搭在肩上,一副滿載而歸的樣子。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碩果入懷的興奮,滿心歡喜地打著招呼漸次離去,杏樹下留下了一片濃濃的鄉(xiāng)情的余味。
母親拿著針線笸籮仔細撿起散落在地上還沒有徹底熟透的杏子,然后揭起不遠處的一墩駱駝蓬草,將那些還沒有成熟的杏子藏到下邊,再拔上一兩墩駱駝蓬草覆蓋在上面,用手往瓷實里按了按,她說捂上兩三天,那些杏子也就會變成綿軟爽口的大黃杏了。
此時的我,卻在樹下認真仔細地撿拾那些被遺棄的杏核,深藏在草叢之中的每一粒杏核我都不會忽略,因為每年的杏黃時節(jié),我都會把撿拾杏核當(dāng)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我除了撿拾自家的杏核之外,還要到羊圈坡和墳灣子去撿,那里也有人們吃完杏子后隨手扔下的杏核,更多的還在樹上長著,因為陽屲坡上陽光強烈,加上北山長年干旱少雨,山杏的個頭也不大,皮厚肉薄,味道大多酸澀中帶有一種淡淡的苦味,而種植這些山杏樹的主要目的則是改善生態(tài)而非林果。我將成熟后的山杏摘了拿回家,剝?nèi)バ尤鈺癯尚痈?,杏核也要稍作晾曬,然后收集起來,要么賣給上門的小販,要么就拿到供銷社去賣,一斤杏核當(dāng)時能賣一角六分錢到兩角錢。杏核變成了毛毛錢,我便心急火燎地跑去供銷社,直奔買書的那節(jié)柜臺,柜臺里面擺了兩層各種內(nèi)容的連環(huán)畫,有成套的,也有單行本的,不過,那時成套買得人很少,套裝的一般都拆開作單本賣了。除了特別喜歡《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小兵張嘎》等戰(zhàn)爭題材的連環(huán)畫外,受父親的影響,我也喜歡《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題材的連環(huán)畫,每得一本,便要看上好幾遍,看過的故事還會滔滔如流水般講給同學(xué)們聽,也會拿著自己的畫冊子給同學(xué)們炫耀,甚至借給他們閱讀。
把那些曬干的杏干收集起來,夏天泡水喝,可消暑解渴。冬天時,外面漫天大雪,坐在窯洞里熱乎乎的土炕上,抓幾粒杏干放到嘴里慢慢咀嚼,那種酸酸甜甜的慢時光,也會充滿一種閑適與愜意。
從小到大,不知不覺間,我手頭竟有了三百多本小人書,也養(yǎng)成了我買書讀書,愛書藏書的良好習(xí)慣。
現(xiàn)在細細回想起來,那些杏核就是我文學(xué)的起因,那些小人書就是我詩文的根脈。因為常看連環(huán)畫,我在小學(xué)時的作文就寫得好,因為作文寫得好,常常被語文老師當(dāng)作范文教學(xué),因為從小熱愛寫作,我就種下了文學(xué)的夢想,因為有了追逐文學(xué)的夢想,我才有了今天的詩與遠方。
在我五彩繽紛的世界里,赤褐色的杏核,就變成了令我敬畏的一串串文字。
眼下,正是“杏子黃時累梢枝”的時節(jié),熟透的杏子黃里透紅,裸露出既動人又誘人的色彩,繁盛的杏果隨著輕輕搖曳的山風(fēng),使交錯的枝條顫顫悠悠地擺動,累累懸垂于墨綠色的枝葉之間。那種黃,被正午的陽光照射出一種高貴而祥和的韻調(diào),杏子黃里,流溢著一種時光的靜謐與甜美。
徹底熟透的黃杏經(jīng)不起風(fēng)擺枝條動,從枝葉間脫落墜地,樹陰里落了一層杏子,大半已經(jīng)呈現(xiàn)腐爛。此時的杏樹下,沒有了兒時的鄰里鄉(xiāng)親,也沒有了同來分享杏果的那些樸實的面孔,更找不見那個彎腰撿拾杏核的少年了。
□黃治文
- 2023-07-07那盞叫父親的燈
- 2023-07-07幸福的日子不是夢
- 2023-07-05聆聽家鄉(xiāng)的故事
- 2023-07-05天水西關(guān)古城——賡續(xù)文脈 打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