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外公程千帆、外婆沈祖棻的學術(shù)成果
記得讀大學時,我外公程千帆專門為南京大學中文系的本科生講胡小石先生是如何講唐詩的。胡先生講柳宗元的《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胡先生還沒講上幾句,便直接拿起書吟誦起來,一遍一遍又一遍,總有個五六遍。吟誦完了他把書往桌上一放大聲說:你們走吧,我把什么都告訴你們了……他們那代學人想要傳承給我們的衣缽,不是僵化的知識點,而是對傳統(tǒng)詩歌審美的體悟,是能讓古典詩歌活潑潑地伴著現(xiàn)代人繼續(xù)走下去的可能。
我外公是唐宋文學研究大家,外婆沈祖棻則是近現(xiàn)代著名的詞家,她在學生時代創(chuàng)作的《浣溪沙》詞,有名句“有斜陽處有春愁”,因此被稱為“沈斜陽”。同時,她也是當代最會講解詩詞的學者之一,所著《唐人七絕詩淺釋》《宋詞賞析》從20世紀80年代出版以來一版再版,早已成為鑒賞類書籍中的經(jīng)典。1946年,吳宓在日記中稱贊程千帆、沈祖棻有“行道救世、保存國粹之志”,他們二人于50年代開始合編的《古詩今選》就是“保存國粹”的初步嘗試。除此之外,《程千帆古詩講錄》體現(xiàn)了外公詩學理論的精髓。
古人的詩詞雖然是用文言寫成,但與我們的現(xiàn)代生活仍然息息相關(guān):既能成為我們情感上的寄托,激發(fā)共鳴,又融通了古今的文化傳統(tǒng),使我們得以詩意地棲息。即便是對于孩子們而言,這些傳承下來的美好情操和藝術(shù)感受力也是大有意義的。只是外婆的書針對的讀者群主要是大學生和有一定基礎(chǔ)的文學愛好者,外公的書更多是專業(yè)讀物。如果我能把他們的學術(shù)成果用生動的方式編成適合青少年及詩詞入門者的讀物,應(yīng)是穩(wěn)妥且美好的嘗試。
《唐詩宋詞大師課》即以程、沈四種著作為參考底本改編而成。
闡明規(guī)律性問題,又深化對作品作家的理解
《宋詞賞析》是1957年春外婆為武漢大學研究生、青年教師講課的講稿,《唐人七絕詩淺釋》是從她上了三十年的七絕詩論課程轉(zhuǎn)化而來的。如外公所說:“她是以自己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來欣賞、體會、理解古代作品的。”
《古詩今選》則是一部通代的古典詩歌選本,歷經(jīng)幾十年編定而成,注釋扎實,按語言簡意賅,1983年初版時六萬冊很快銷售一空。新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莫礪鋒是外公的學生,他評價此書“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普及性詩歌選本,它浸透著編撰者在古典詩學上的深厚學識和獨特思考”。另一本《程千帆古詩講錄》體現(xiàn)了外公詩學理論的精髓,來自他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學所授“歷代詩選”“古代詩選”“杜詩研究”課程,由學生徐有富、陳治群、張伯偉、曹虹根據(jù)筆記整理成書。
《唐詩宋詞大師課》選篇兼及底本和學校課堂中的詩詞學習范疇:唐詩一百首,有底本的占到七十種;宋詞五十一首,有底本的十九首?!短迫似呓^詩淺釋》《宋詞賞析》里有的篇目,改編往往是聚焦于某一角度展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突出這首詩用極為準確的文字推進感情層次的特點;或者選擇經(jīng)典名句深入剖析,如對賀鑄《青玉案》著力評說“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精義所在;或者解決難點問題,如對周邦彥長調(diào)《蘭陵王·柳》著重厘清布局和空間的往復。這類改編法可以說重在“精選擇要”。對于底本僅有《古詩今選》或《程千帆古詩講錄》的篇目,因這兩種底本的觀點都極為精到簡略,解說往往重在理解和闡釋。
《唐詩宋詞大師課》體例,先以破題之法畫龍點睛,突出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價值,推動把握作者經(jīng)歷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繼以講析聚焦于某個主題,擇其精要、突出主旨,避免整篇逐句翻譯、串講。最后在引申部分穿插相關(guān)的文史小知識,作為詩詞的對照和擴展。既闡明一些詩詞學習的規(guī)律性問題,又深化對作品作家的理解,從而生成讀者對中國古典文學文化的整體認知。
一張泛黃的手繪長江地圖
偶爾翻出一張泛黃的紙頁,上面是外婆親手繪制的長江地圖,忽然意識到,其實這許多文學史的典故早已宿命般融入他們的生命當中。這張手繪畫制的是四川境內(nèi)的長江,特別繪出了青衣江自樂山匯入岷江,岷江自宜賓匯入長江的節(jié)點,此下長江自瀘州、重慶、萬縣、奉節(jié),流經(jīng)三峽進入湖北境內(nèi)江陵。它畫在一張泛黃的格子稿紙上,長江一路蜿蜒向東,線跡流暢,重慶(渝州)的位置圈畫漾開了一點鋼筆的墨跡。
雅安,出現(xiàn)在地圖的最上方。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外婆因病滯留在雅安,外公為生計在西康建設(shè)廳工作,兩地分居。外婆遂在《燭影搖紅》中寫下“題遍新詞,問誰解唱傷心句?闌干四面下重簾,不斷愁來路。將病留春共住。更山樓、風翻暗雨。歸期休卜,過了清明,韶華遲暮。”這時,詞人背井離鄉(xiāng)已經(jīng)三年,深感家國之恨、懷鄉(xiāng)之情,書寫下戰(zhàn)爭期間流寓西蜀的生活。
自雅安而下繪有一條青衣江。遙想當年,年輕氣盛的李白離開四川出門游歷,在《峨眉山月歌》中寫道:“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作告訴我們,他游完峨嵋山,沿著平羌江,即今青衣江,經(jīng)樂山進入岷江,在清溪驛乘船出發(fā),即將穿過三峽前往重慶。這儼然就是手繪圖中支流的本事。
安史之亂后,杜甫漂泊西南。763年的春天,他興奮地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下“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以難得的開朗心情唱出了歡欣的調(diào)子,擁抱安史之亂的結(jié)束。765年他離開成都,順岷江經(jīng)樂山、犍為至宜賓,再入長江經(jīng)瀘州、重慶、萬縣等地,于次年到達奉節(jié)。768年杜甫沿江東下,在江陵荊南幕府郁郁不得志,離開江陵后隨水飄零,病死湘江。杜甫生命中的最后時光便印刻在這條線路上,成為這幅手繪地圖長江主線的故事。
一張泛黃的手繪,呼應(yīng)著李白的飄然出蜀、杜甫的漂泊西南,還有外公外婆在戰(zhàn)亂之際的流寓光景,它們重重疊疊在長江沿線的地點之上,印證著自古至今文人的心曲與滄桑。由此更深切體會到先人對詩詞藝術(shù)的會心與熱愛,以及編寫《唐詩宋詞大師課》對我來說不同尋常的意義所在。
- 2023-07-17年輕讀者談米蘭·昆德拉:我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再是為“趕時髦”
- 2023-07-07挖掘精品報道的價值——讀《精品報道怎樣“煉”成的》
- 2023-06-19曲折的歷史,復雜的人性 ——《農(nóng)耕圖》讀后感
- 2023-06-01在冰與火的淬煉中百煉成鋼 ——讀高爾基《童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