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也
我無法將自己真正融入秋野,只能水一樣流過。我知道,在這樣的夜晚,個人的尋找或表述是極其艱難的。但是,不論如何,你都得承受,或者拒絕。
玉米地
我沿著一條小路走去。我想,一個人歸來,就是尋找。這條無數(shù)次經(jīng)過的路,連接著故地,連接著血脈,但此刻卻是人跡罕至。就連小鳥的聲音也是隱隱約約。我走走停停,在寂靜中,傾聽,接近,希冀獲得真正的寬容,或進入。
踏入故地,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感動。就像那棵村頭的柳樹,扶疏蒼勁,深深地將根扎在地下。它的一切來自這里,它的綠葉,它的枝丫,它生長的欲望,還有那古舊的鳥巢。時間并沒有改變。多少年過去了,我依然要靠近這片巨大的背影。所有的聲息,都漸漸灑落在故地周遭的秋野上。
這是一棵壯碩的玉米稈,綠葉已變干、變白。我長久注視著它鍘刀一樣的葉片,血干了的絲絡(luò),及那一道道緊抓泥土的遒根。有花大姐在爬上爬下,也有螞蟻,來回急急地游走著。它們的生命旺盛強壯,活力逼人。就像那顆粒飽滿的玉米棒子一樣,讓我想起“永恒的生存”這句話。玉米稈下是間種的黃豆,低低的,好像一塊被扔棄了的抹布。那些逐漸枯萎的豆葉瑟瑟發(fā)抖,隨時飄零一樣,喃喃自語。沒有風,玉米地顯得空闊,沉默,仿佛一片一定要變得特別神秘似的沃野。我就這樣仰望著這些即將消失的玉米,看著它們的枝杈舒展地伸向天空。近在咫尺,而又遠在天涯。
秋野,是玉米的宿命,鎖鏈一樣拴在季節(jié)的最深處,不生也不死。它存在著,仿佛處在生死線之外,但同時又充滿著激情,向上,和活力,那是成熟的前兆。
底層的回響
空洞的靜穆,因著山野風嵐的流動而漸漸有了充實的含義。一直到那略顯暗淡的藍青色彌漫開來,寂穆里才有了簌簌的聲響。我知道,這不是翻閱書卷的聲音。但,已經(jīng)能夠感覺到一種輕微的戰(zhàn)栗。
在一個廢棄的房院里,我看到了一爿殘破的石磨臥在溫柔的草中。渦輪一樣的磨溝已經(jīng)銷蝕成淺淺的刻線,像一座圓浮雕。我無數(shù)遍的想象它曾有的目光:黑如葡萄。它望著故地,望著母親般的叢林。它是從田園里滋養(yǎng)出來的??墒牵F(xiàn)在茅草遮蔽了它的視野,和曾經(jīng)的滔滔不絕。它永遠閉上的眼睛,也在經(jīng)歷著魂牽夢繞的離別和思慕。我不知道它最后時候看到了什么,也不知道那些碾過晨曦的隆隆聲響里,滿含著什么樣的祈愿。但,石磨一定不是從荒蕪中消逝的。故地也不會收回它的全部:肉體,抑或精神。
太陽隱入云層,風停了,四野寧靜。凄涼。我們相對無語。
田野上勞作的人,身上沾滿了塵土。他們將自己的話語在耕作中傳給了土地,他們和驢馬、鏵犁、種子結(jié)為一體。還有那些飛鳥,蟋蟀,小調(diào),水流,泉涌……它們的鳴叫,歡語,在底層蕩漾著、浮游著,像一首首無聲的敘事詩,或暮色蒼茫里的童話,那般清晰、明亮。
毫無疑問,這些清癯的生命,這些回響在底層的聲息都將打上時光的烙印。它們將長久地留在這里,而不為憂憤的朦朧所籠罩。
九月的庵房
今夜如同十幾年前的那個黑夜一樣。我感受到了那熟悉的溫厚的暖熱,粗粗的,略含羞澀,就像杵立田頭的那一間間庵房。
這是世界上最緩慢,最長久的修建。一種簡略甚至粗陋的建筑。但它是用一輩子的時間成長起來的。有了它,就有了一個回路,一個歸宿,一個家。隨著庵房一次次從黑夜里升起,無數(shù)的農(nóng)人穿過蒼茫夜色走向它,就像走向磨坊,走向羊圈,走向河流一樣。這里是他們心靈歇息的另一處地方。
很長時間來,我一直相信,庵房是從大地上生長出來的,它依順著農(nóng)人們內(nèi)心的經(jīng)驗和指引,像一根蔥,一棵樹的成長那樣。一口干饃,一口罐罐茶,一聲長息,什么樣的日子都能應(yīng)付得了。夜幕中,它和所有的村莊一樣,將自己隱身在大地之上,在繁星點點夜風徐徐的瞬間,表達對土地的敬畏和虔誠。
其實,看守眼前的果園,只是一種借口。在他們心中,好日子就是能夠在靜謐的夜里安安心心坐下來,侍奉內(nèi)心。
所以,庵房是沒有終點的建筑。在這敦實的平臺上,你感覺又重新回到了大地之上。日夜對它來說,已經(jīng)微不足道。
- 2023-10-30隴東的秋
- 2023-10-26故鄉(xiāng)如明月照亮文學路
- 2023-10-25我和鐵人有個約定
- 2023-10-25回望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