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窗】
作者:王蒙(著名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柳鳴九的大名早已貫耳。他是法國文學(xué)專家、翻譯家,是研究法國包括歐洲文化思想的學(xué)者,他的視野寬闊,名聞遐邇。我對他的學(xué)術(shù)成就只有一知半解,但不乏相當(dāng)高的敬意。記得在一個場合與他同處,一些學(xué)友紛紛被介紹了教授、博導(dǎo)的光環(huán),而對他的介紹,則是他的多少位學(xué)生擔(dān)當(dāng)了教授與博導(dǎo)。
《麥場上的遺穗:柳鳴九先生遺著集》
柳鳴九 著 江勝信 整理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最后一次拜望柳鳴九兄,是2018年9月2日,地點在他家附近的金橋國際公寓。他常年蝸居的社科院家屬樓正在整樓更換老化的水管和電梯,只能暫時移租到公寓。腦梗、帕金森等疾病導(dǎo)致他行動不便、表達不暢,但我知道,他的內(nèi)心是一片自由生長、生機蓬勃的菜園子。
這之前的七月、八月間,鳴九與我多次電郵往來:他發(fā)我新著《種自我的園子》的清樣,囑我寫一篇序言。他自謙又自信地寫道——
伏爾泰有言:“種好自己的園子要緊。”如果按照魯迅的直譯說,應(yīng)譯為:“必須種自己的園地。”
我按照自己所面對的情況,譯得略有變通。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園地。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主義大思想家,他要種的園子很大,涵括了民族、社稷、國家、民眾、民生等等大字眼。我這本書里沒有這些大字眼,沒有這些大思想感情,僅有與我的家族、我的師長、前輩、親人、學(xué)業(yè)、???、職務(wù)、工作經(jīng)歷等等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因此,我這個人的園子是再小不過了,但我畢竟從事的是文化工作,其核心是人文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這一片精神空間又是廣闊無邊的。所以,我的園子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園子。
于是,我看到了他種植的一行行“鮮活的蔬菜”,并欣然作序《柳鳴九的菜園子風(fēng)光》。
如今又看到了柳鳴九的麥田遺穗。在夕陽之下的無邊麥田,遺穗俯身即拾,粒粒飽滿,是糧食也是種子。
他予我的幾封電郵,也被收集為遺穗。在同一片名為“晚年鴻雁集”的麥畦里,還能拾到他的很多遺穗:給錢理群的信、給李澤厚的信、給劉心武的信、給邵燕祥的信……讀者可窺他與老友之間頗有生趣的學(xué)人對話。
最大的一片麥畦要數(shù)“殘穗拾遺”,晚年的鳴九在這里評點都德的《最后一課》等短篇和雨果的《笑面人》等長篇,回望自己在中西文化交流之橋上忙碌的一生,為前輩學(xué)人李健吾的譯文集作序,為同輩學(xué)人許淵沖的獲獎賀詩,為晚輩學(xué)人黑馬、于志斌的新作擊節(jié)……鳴九記人記事,把自己也擺進去,看得深但不冷峻,拎得清但不刻薄,與筆下人物有共鳴,對他們的心境有探求,對他們的評價有理解有體恤。在鳴九識人論事的文字風(fēng)景中,我們也看到了他自己的內(nèi)心風(fēng)景——豐富而又善良,體貼而又關(guān)懷,好奇而又多思,尤其難得的是他的篤誠與樸實。
“從‘信達雅’到‘化境’”是他新墾的一片麥畦。翻譯理論的叢林中,有嚴(yán)復(fù)的“信達雅”、魯迅的“硬譯”、傅雷的“神似”,錢鍾書的“化境”……鳴九一生致力于翻譯實踐,晚年又研究起翻譯理論,推崇“化境”,并在2017年底組織“譯道化境論壇”,邀英法德等十余個語種的老中青三代翻譯家探討不同的翻譯標(biāo)準(zhǔn)與思路。他本人連寫三則譯莫泊桑小說的感言,分別為《“化境說”與“添油加醋”》《“化境說”與粉飾》《“化境說”與一字用得其所的力量》。2018年底,他被授予中國翻譯界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眾望所歸。
鳴九是一個辛勞的耕耘者。就像他在給我的電郵里說的:“視為投身于某種社會事業(yè),致力于個人所寵愛的創(chuàng)造性技藝。具體于我則是為文化大廈添磚加瓦,則是打造一個人文書架,充實一個人文書架,完善一個人文書架。”
安息吧,鳴九兄,你的信念,升華云天,腳踏實地,潔美無瑕。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6日 11版)
- 2023-11-20泛舟千年“蘇?!薄x王水照新著《蘇東坡和他的世界》
- 2023-11-17書道同行德不孤——寫給《抱云不孤》
- 2023-11-17塵世的修行者 ——讀迂梵詩集《沙漏的意義》
- 2023-11-16用鄉(xiāng)愁寫下美麗的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