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未成年人網絡“曬文化”背后的隱憂
如今,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活躍在網絡世界,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曬”自己的學習成果、興趣愛好、成長點滴以及對偶像的熱愛。雖然,他們的網絡“曬文化”不僅可以滿足外界對自己的認可,也能找到興趣相投的伙伴,但是這一現象背后也引發(fā)了關于網絡安全和教育引導的討論。
曬學習成果與生活
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
成長過程充滿了變化和驚喜,孩子們希望在社交平臺上記錄這些瞬間,多年以后,這些曬出的內容可以成為他們回顧過去、感受自身成長變化的重要依據。正在上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小苗說:“我會把我在學校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曬出來,等我長大了,再回頭看這些照片和文字,肯定會很有感觸,就像在看一部屬于自己的成長紀錄片。”
今年16歲的小童(化名),正在上高中一年級,他通過父母手機已經注冊了兩個社交平臺。每次考試結束,會曬出自己的成績單,并配上自豪的文案。有時父母還通過快手或抖音發(fā)布,以此鼓勵孩子學習進步。“平時學校和父母管得很嚴,上學時不能帶手機,只有在周末作業(yè)完成后才能玩一下手機,曬一下自己的成績。這是對我一種激勵。”小童說。此外,校園活動也是他分享的重點,像參加文藝演出、運動會比賽、社團活動的照片和視頻,展現自己在校園中的精彩瞬間和多元發(fā)展。學生小陳表示:“我在學校參加了演講比賽,拿到了一等獎,當時特別激動,就想第一時間在朋友圈分享,讓大家都知道我的努力得到了認可。”還有許多中小學生熱衷于在社交平臺上曬自己考試取得的高分、獲得的獎狀和榮譽證書等。
曬興趣愛好與特長
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和點贊
“曬”“大家好,今天分享一下我的書法作品和舞蹈藝術。”書桌前,一雙小手在宣紙上寫起了毛筆字,并將寫的作品一一擺放在地面上。隨后,又開始表演了最近新學的一組舞蹈。今年9歲的女孩麗麗(化名)喜歡書法和舞蹈,在興趣班學習書法和舞蹈已經有三年時間,平時她會將自己的作品利用父母手機發(fā)到朋友圈,獲得不少網友點贊。每逢雙休日,在練習書法和舞蹈時,都是由父母拍攝視頻和照片發(fā)布到網上。記者發(fā)現,繪畫、書法、音樂、舞蹈、體育等興趣愛好相關的內容,在中小學生的社交平臺分享中占據較大比例。他們會曬出自己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書法字帖、演奏樂器的視頻片段,或是在運動場上比賽的情景。一些擅長手工制作的學生,還會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藝品,如手工編織的飾品、陶藝作品等。這些分享不僅是對自身特長的展示,也是在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賞。
曬日常生活點滴
社交互動與友情交流
記者調查發(fā)現,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對于美食、旅游、寵物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是喜愛曬的內容。他們會分享和家人一起享用美食的照片,記錄旅行中的風景與趣事,或者展示自己可愛的寵物萌態(tài)。還有曬與朋友的合照、聊天記錄截圖,表達對友誼的珍視。“在假期旅游歸來后,同學們會在朋友圈發(fā)布旅游照片,配上文案,分享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仿佛帶著朋友們一同游歷。”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張帥(化名)說。六年級的倩倩(化名)也表示:“與好朋友們一起度過了一個開心的周末,拍了好多照片,我想把這些快樂的瞬間都保存下來,也讓其他同學知道我們的友誼有多深厚。”
另外,追星現象在中小學生中也較為普遍。他們會關注偶像的動態(tài),并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偶像的照片、演唱會視頻、新作品發(fā)布信息等。一些粉絲團還會組織集體應援活動,中小學生們熱衷參與其中,并在社交平臺上曬出照片,表達對偶像的熱愛與支持。例如,當偶像參加某個綜藝節(jié)目時,粉絲們會在社交平臺上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紛紛曬出節(jié)目截圖和自己的觀后感。
說法
家長觀點各異
在采訪過程中,很多家長并不反對孩子“觸網”,認為孩子能通過網絡多接觸新興事物。呂先生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二年級,他發(fā)現,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通過網絡認識世界的意愿更強烈了。“女兒8歲生日時,我給她買了一臺平板電腦,本來是為了學習?,F在,她已經會自己搜索感興趣的電影、紀錄片。”呂先生認為,作為互聯(lián)網新一代,孩子們在課余時間上網沖浪、增長一下見識,未嘗不可。最近,呂先生的女兒又學會了新技能——用媽媽的手機刷社交賬號。“她會搜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動畫片和游戲。”呂先生說,“特別有意思的是,女兒的童言童語經常能收獲更多點贊。好多網絡流行語我們都是跟她學的。”也有家長對孩子上網持保守態(tài)度,認為孩子不應過早地接觸各種社交平臺,甚至開個人賬號,以免對網絡形成依賴。劉女士的女兒今年上高一,她已經沒收了女兒的手機多次。沒想到女兒用平板電腦上網課的時候總找機會偷偷玩一會兒。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因為中小學生正處于情感豐富且渴望交流的階段,社交平臺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情感表達和社交分享渠道。他們希望通過分享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與朋友、家人以及更多的人建立情感聯(lián)系,分享快樂、分擔煩惱。比如,在遇到開心的事情時,他們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分享,就是希望能將這份喜悅傳遞給身邊的人;而在遇到困難或不開心的時候,也會在社交平臺上傾訴,尋求安慰和支持。
律師
提醒孩子
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信息
甘肅金城律師事務所律師潘從金認為,中小學生在社交平臺上曬出的個人信息、照片、地理位置等內容,如果不加以注意,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信息泄露和網絡安全問題。一些不法分子可能會通過這些信息對學生進行詐騙、騷擾等行為。比如,學生在曬旅游照片時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就可能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家長要關注孩子在社交平臺上的動態(tài),監(jiān)督他們的網絡行為,提醒孩子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信息。教導孩子不要隨意在社交平臺上透露家庭住址、聯(lián)系方式、學校名稱等敏感信息,提高孩子的網絡安全意識。比如,家長可以定期檢查孩子的社交平臺賬號設置,確保隱私設置合理。
心理專家
為青少年
創(chuàng)造健康網絡環(huán)境
蘭州文理學院教育學院教授、蘭州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協(xié)會智庫首席專家王成德認為,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環(huán)境。網絡平臺運營商要加強對社交平臺內容的審核與管理,過濾不良信息,防止不良信息對中小學生的侵蝕。例如,設置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接觸不良信息;學校應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學生傳授網絡安全知識、社交禮儀、信息辨別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交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引導他們合理使用社交平臺,避免沉迷其中。例如,學??梢蚤_設“網絡社交與安全”課程,系統(tǒng)地講解社交平臺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項。學校可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學生傳授網絡安全知識、社交禮儀、信息辨別能力等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交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引導他們合理使用社交平臺,避免沉迷其中。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建榮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