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中旬,記者采訪甘肅省甘南州卓尼洮硯。圖為洮硯藝人盧保勝制作洮硯。(資料圖) 張婧 攝
當網(wǎng)絡時代的提筆寫字成為一種奢求,文房四寶中的硯臺便不常出現(xiàn)在尋常百姓家。與此同時,藏硯界關(guān)于四大名硯也流傳這樣一種說法,“端硯老坑石料開采枯竭,歙硯龍尾山石料日漸稀少,產(chǎn)洮河硯老料的喇嘛崖已淹于水中,澄泥硯的制作工藝也難以恢復到古代的水平。”
硯臺作為華夏民族書寫繪畫的輔助工具,綿延五六千年。尤其精美絕倫的洮硯曾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是國際市場上享譽極高的珍品。但面對市場銷售的不理想和硯石礦資源的枯竭,作為文化載體的硯臺,將如何探尋蘊含歷史文化的內(nèi)涵?
以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甘肅洮硯為例,洮硯最好的石料“老坑石”產(chǎn)于該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鎮(zhèn),其極品當屬“鴨頭綠”,碧綠如藍,輕撫如嬰兒肌膚,但儲量極少,現(xiàn)今若得一塊鴨頭綠老坑石可視之為萬年古董。老坑石中的其他石品,有綠漪石、鸚哥綠、鸊鷉(pì tī)血,但市場儲量依然不足2%。
出生在洮硯鎮(zhèn)的盧保勝制硯近30年,當?shù)剜l(xiāng)民幾乎家家戶戶都制硯養(yǎng)家糊口,他們歷經(jīng)洮硯的發(fā)展興衰。面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無奈,有人舍棄手藝轉(zhuǎn)行謀生,也有人覺得“上好的石材越來越少,做一塊少一塊,要珍惜”,而盧保勝決定“夾縫里求生存”。
硯臺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是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工藝品。因此,巧工細作洮硯的工藝價值,成為盧保勝近些年努力探尋的新路子。
受到歷代文人追捧的硯臺,皆為“一硯一銘”。而盧保勝認為,還要“一盒一拓”,即一方好硯要有實用且美觀的盒子來收藏,以及傳拓技藝將硯形進行保留,由此增加其文化內(nèi)涵,未來才會有更高的收藏價值。
圖為甘肅甘南州洮硯藝人為提升洮硯文化內(nèi)涵,制作“一盒一拓”成品展示。(資料圖) 張婧 攝
定位收藏價值,分別與書畫、傳拓、美學等多領(lǐng)域跨界合作的甘肅洮硯再啟航,謀精品化發(fā)展。
從雕刻普通硯臺到制作高檔精品硯,對于像盧保勝這樣的洮硯藝人來說,需要提升雕刻技藝和設計理念,不僅要會雕刻,還要精通文學、美學、書畫、硯學理論、金石雕刻、傳拓技藝等。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甘肅省近年來通過專家授課、民間藝人輔導等方式開辦文化技能技藝培訓班,發(fā)掘并搶救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的品種和技藝,征集收藏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精品,以此開拓洮硯文化的發(fā)展途徑。
- 2022-06-30【銅奔馬成名路】當天上飛的遇到地上跑的......
- 2022-06-30紀錄片《星·火》在蘭州市榆中縣開機
- 2022-06-29滿載濃濃鄉(xiāng)情的7504/3次慢火車:讓溫暖與幸福同行
- 2022-06-29第六屆敦煌文博會執(zhí)委會論壇活動組召開籌備工作推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