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溯源甘肅】
千年古郡 風起“隴西”
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文元
甘肅中部的黃土高原上,有一個地方名叫隴西。這是一個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地名,也是見證了中華民族向西開拓的地方。千年間,風云變幻,往事如風,在“隴西”這個名字下,究竟發(fā)生過什么事情呢?今天,我們一探“隴西”的千年往事。
隴西郡的設立及演變
今天甘肅隴中的黃土高原上的隴西縣,就是史書中的隴西嗎?答案是:是也不是。
“隴西”這個名字出自秦人,而秦人來自于東方。李學勤先生認為,距今3000年左右,周武王利用商軍主力東進、都城朝歌空虛的機會,率眾在牧野輕松擊敗殷紂王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推翻了商王朝的統治。但商人勢力依舊強大,為安撫商人,周武王把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了山東曲阜一帶。為防范武庚,周武王派管叔等三人對武庚進行監(jiān)管。但武庚口才了得,硬是策動管叔和他一起造反。這就是西周初年的武庚之亂。
所幸周王朝勢力非常強大,輕松擊敗了武庚的叛亂。平息叛亂后,一部分造反者被西遷,為周王朝戍邊。他們來到甘肅甘谷的渭水河邊,選擇了一處紅色山崖為落腳之地。這些人在史籍中被稱為朱圉,意思是紅色山崖下放牧的奴隸。他們的落腳點就在今天甘谷的朱圉山一帶。
在這次大遷移的過程中,秦人先祖飛廉和他的父親起了一定作用。飛廉,亦作蜚廉,中潏之子,是位非常有遠見的部落首領,曾在商紂王手下擔任重要職務。經考證,飛廉姓嬴,為惡來之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趙兩國君主的先祖,這也是史書說“秦趙是一家”的緣由。西遷的嬴秦部落和原先生活在這里的嬴秦氏相聯合,勢力大增。秦人由此以今天甘谷、禮縣等地的河谷為中心,發(fā)展畜牧,養(yǎng)殖馬匹,逐漸成為一個大邦國。
夏到商周間,甘青地區(qū)部族復雜、土邦林立、不相統一。即便是周人控制的隴東,也為戎狄所分割。眾多方國各不相讓,直到秦人崛起才逐漸改觀。秦人勢力強大后,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和分封。秦人一心想東進爭霸天下,但在東進之前先進行了西征??v觀秦人爭霸天下的路徑,基本遵循了先西進、后東進的戰(zhàn)略思維。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即位。他秉承了秦人一貫的擴張思路,先同東方的魏國、晉國合縱連橫,把秦國疆域擴展到了黃河岸邊。但晉國勢力強大,秦人數次戰(zhàn)敗,不得不將目標轉移到西方。于是,他又用由余之謀,征伐西戎。這就是秦霸西戎。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置狄道縣。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爆發(fā)了甘泉宮之變,秦宣太后殺了義渠戎王,秦人徹底解決了義渠戎問題。在此前后設立了隴西郡、北地郡,同時修筑戰(zhàn)國秦長城。
隴西郡,因地處隴山以西而得名,郡治所在地狄道(今臨洮)。從戰(zhàn)國至秦漢的500年間,隴西郡管轄著東起隴山(今甘肅陜西之間),西到戰(zhàn)國秦長城(后到黃河、大夏河一線以東)的地方。秦始皇時,隴西郡管轄14個縣道,其中有狄道縣、臨洮縣、上邽縣、榆中縣、西縣、綿諸道、枹罕縣、冀縣、下辨道、獂道、成紀縣、略陽道。大體相當于甘肅渭河、黃河以南以東的地方,包括今天蘭州、定西、天水、隴南、臨夏、甘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區(qū)??梢哉f,秦國設立隴西郡,是最早的“西部大開發(fā)”。
自秦以后,隴西郡越分越小。西漢時期,劉邦繼承秦人遺產,隴西郡地盤百余年未變,直到漢武帝開拓河西走廊后,才發(fā)生了變化。
公元前206年,漢軍出擊隴西。此時,秦將章邯的弟弟章平率軍駐守隴西。為奪取隴西,漢軍騎都尉靳歙率軍與章平部發(fā)生大戰(zhàn)。章平部士氣低落,被騎都尉靳歙大破之。公元前205年11月,漢軍奪取隴西,章平逃往北地郡。此后,秦隴西郡歸漢王朝。此時,隴西郡面積和秦王朝時相當。到漢武帝時期,隴西郡成為霍去病遠征河西走廊匈奴的基地。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兩次出擊匈奴?;羧ゲ〕鲭]西,轉戰(zhàn)河西五國,大獲全勝。此后兩千年間,古隴西郡成為中央王朝經營西域、守衛(wèi)長安的基地和屏障。如果說敦煌是經營西域的第一基地,那么隴西、金城就是經營西域的第二基地。
西漢時期,隴西郡治所狄道。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隴西郡一部分置天水郡。后來,又分一部分設置了金城郡。此后,隴西郡地盤在逐漸減小。三國時期,隴西郡只有六縣,郡治在襄武,其中有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首陽縣(今渭源縣東北渭水北岸)、臨洮縣(今岷縣)、狄道縣(今臨洮縣)、鄣縣(今漳縣西南)、安故縣(今臨洮南玉井臺)。而今的隴西縣則是隋朝時才設立的。漢初設襄武縣,始有建置,隋改為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可見,隴西縣誕生于隋代。
隴西郡:三條古道的交匯點
古隴西郡為什么重要?因為它不僅物產豐富,而且交通發(fā)達,處于三條古道的交匯點上。
第一條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分為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隴西郡是綠洲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域。綠洲絲綢之路起始于長安,經甘肅、青海和新疆可達中亞、西亞。這條路在我國西北境內大致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其中,中、南兩線都在隴西郡交匯。人們從長安出發(fā),經過天水抵達今甘肅臨洮,然后分為兩路,一條路進入蘭州,過黃河,翻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另一條路則從臨洮出發(fā),入河湟谷地,然后進入青藏高原,這條路也是后來的唐蕃之路。
第二條是唐蕃之路。該路由來已久,大禹治水時就開通了這條古道。據記載,大禹開通了“西傾、朱圉、鳥鼠至太華”的道路。西傾山,位于甘肅省西南,青海省東部,在青藏高原東南部邊緣處,屬于昆侖山系巴顏喀拉山的支脈,為洮河的黃河水系和白龍江的長江水系的分水嶺。西傾山分為三支,最遠延伸到漳縣,多處和臨夏回族自治州及定西地區(qū)接壤。朱圉山在甘谷縣城邊,鳥鼠在渭源,太華則在陜西。可見,大禹開通的古道,是陜西關中進入青藏高原的較早的道路之一。
第三條就是水煙之路,為茶馬古道的一部分,也是諸葛亮、姜維北伐的路線。臨洮盛產水煙。在臨洮,沿著洮河,從大莊、龍家莊、潘家莊一直延伸到孫梁家、康家崖、辛甸、水泉等地,有一條長達百公里的水煙種植帶。當時,臨洮的水煙作坊有70多家。這些水煙大部分南下,被運到四川銷售。
水煙之路,因銷售水煙而聞名。它以臨洮崖灣為起點、四川中壩為終點,全長約1000公里,沿途要經過10個縣,約30個站點。一路上,翻山越嶺,走棧道,穿峽谷,爬大山,下陡崖。沿途較大的河流有洮河、漫壩河、漳河、迭藏河、岷江、白龍江、嘉陵江等,大山有馬啣山、蓮花山、貴清山、岷山、大巴山等。唐代時,用來茶馬交易的茶葉多來自四川和漢中,也是通過這條道路抵達河湟谷地的。
隴西郡盛產戰(zhàn)馬和食鹽
古隴西郡控制著今甘肅中南部的大片土地,地形復雜,易守難攻。這里也是渭河發(fā)源和流經的地方。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fā)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流經甘肅天水,陜西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在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周人依托涇水渭水發(fā)展了先進的農耕文化;秦人靠著渭水河谷,耕戰(zhàn)立國,從西而東,最終奪取了天下。秦之后的漢、隋、唐三個王朝興起壯大,進而建立帝國,它們的發(fā)展都以渭水為根基,離不開渭水流域的滋養(yǎng)。
在渭水流域,有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文化。秦人耕戰(zhàn)立國,養(yǎng)馬起家,他們養(yǎng)育了大量的戰(zhàn)馬,至今隴山中還有關山馬場;有最先進的冶金術,西北是中國早期冶金術起源地;有鹽,甘肅禮縣鹽官鎮(zhèn)、甘肅漳縣鹽川鎮(zhèn)就以盛產食鹽而聞名。秦霸西戎,就是為了奪取鹽產地。
魏蜀對隴西郡的爭奪
歷史上諸葛亮發(fā)動了五次伐魏戰(zhàn)爭,而真正能稱得上出祁山的只有兩次。諸葛亮五次伐魏,兩次出祁山,其他三次中有一次出兵陳倉(寶雞),一次出兵武都、陰平(祁山以南),還有一次出兵五丈原(今陜西省寶雞附近的渭河南岸)。
諸葛亮伐魏的戰(zhàn)爭中,先后發(fā)起了五次戰(zhàn)役,即街亭之戰(zhàn)、建威之戰(zhàn)、首陽之戰(zhàn)、祁山之戰(zhàn)、渭水之戰(zhàn)。
第一次便是公元228年的街亭之戰(zhàn)。街亭位于秦安縣東北45公里處隴城鎮(zhèn)一帶,是通往關中的戰(zhàn)略要點,也是通往關中要隘隴山道的西口據點,誰占據了街亭,誰就可以沿隴山道而出進攻關中。唐安史之亂后,隴右陷于吐蕃,隴山道西口失守,唐都長安不堪其擾,這也成為晚唐動蕩不安的一個主要原因,可見街亭位置的重要性。
在大戰(zhàn)之初,諸葛亮采用突然襲擊的戰(zhàn)術,從陜西略陽沿嘉陵江西北而上,經徐家坪,過青泥河,至寧坪、長豐河過飛龍峽(均為小地名),到當時的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肅成縣西)。然后,經過西狹棧道至祁山,兵分三路,一路圍攻上邽,占領天水、南安,攻取隴西。當時,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應亮”。由此關中震動,因為隴西歷來是守護關中的門戶和屏障。這次諸葛亮率領平定南蠻、收服孟獲的得勝之師,勢如破竹,最遠抵達安定(治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縣南)。這些地方大部分是古隴西郡所在地。
很快魏國就作出了反應,魏明帝親至長安坐鎮(zhèn),同時派出右將軍張郃督率步騎5萬從長安西進,派大都督曹真駐守箕谷,以防蜀軍偷襲。由于魏軍張郃部進軍迅速,直趨街亭,同時魏將郭淮則從冀縣出兵配合,夾擊街亭。
諸葛亮精心組織了街亭阻擊戰(zhàn),雖然派出了以馬謖為先鋒,王平、高詳、李盛、張休、黃襲等人為大將的一萬精兵前去鎮(zhèn)守,結果由于馬謖的自作聰明,違背諸葛亮當道下寨的要求,導致全軍潰敗。實際上,即便馬謖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也不能取勝,因為魏軍兵力強盛,有五六萬人,而蜀漢僅有1萬人,雙方兵力對比懸殊,街亭失守是遲早的事。街亭失守后,諸葛亮進退無據,奪取隴右的先機已失,而且全軍側翼已暴露在了魏軍大軍之前,諸葛亮只得殺馬謖、張休、黃襲三人,擄西縣千余口,返回漢中。
今天看來,奪取長安不一定非要走祁山,即便是在漢代也有斜峪道等路可通長安。為何諸葛亮非走祁山不可呢?
原因有兩點:首先,祁山在魏國管轄天水郡最南面的西縣邊界上,也是魏蜀兩國的分界線,出祁山就意味著伐魏,維護和恢復大漢的正統統治。另外,出祁山能掌握戰(zhàn)略主動,可奪取隴西的戰(zhàn)略物資。從戰(zhàn)略上說,這里可攻雍岐,南下階成,可取梁益、西指蘭會,可占河湟。從祁山北出占據隴右的戰(zhàn)略好處有三:第一,擴大地盤,結連羌夷,奪取物資;第二,切斷關中和河西的聯系;第三,戰(zhàn)略包圍關中。諸葛亮兵出祁山其目的就是要打破關中的屏障,對關中形成戰(zhàn)略包圍。
東漢時,隴右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地,非常富庶。這里有兩當水、永寧河、泥陽河、下辨水、西漢水等,不僅盛產糧食,而且也盛產軍馬和鹽。祁山堡所在的禮縣是秦人的發(fā)源地,而秦人就是以養(yǎng)馬出名的,同時禮縣的鹽官鎮(zhèn)(也就是鹵城)出食鹽,至今這里仍在生產食鹽。在古代,糧、馬、鹽都是難得的軍用物資。而且隴右地勢高峻,易守難攻,特別是隴西、祁山一帶全是高山深谷,重巒疊嶂,而且民風強悍,尚武精神濃厚,可招之為山地步兵。
故而,諸葛亮出祁山,目的是奪取隴右的人口資源、戰(zhàn)馬和鹽,以及征召善戰(zhàn)山民為兵,同時利用馬超家族在隴西的影響力,招募精通騎射的羌胡騎兵。所以盡管蜀將魏延也曾提出了一個攻取長安的辦法,但諸葛亮最終還是選擇了“出祁山”的道路。說到底,蜀漢政權底子薄,家當少,經不起折騰,必須要穩(wěn)妥。他想以最小的成本換最大的利益。然而,曹魏早就料到了蜀漢的計劃,名臣張既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給諸葛亮來了一個真正的“空城計”。張既在劉備占據漢中之前,就建議曹操將漢中人口遷走,將三萬戶居民遷到了關中。結果,曹操雖丟了漢中,卻得到了充足的人力資源,諸葛亮雖得了漢中卻失去了人力資源。張既以真正的空城計破了諸葛亮的戰(zhàn)略目標,諸葛亮只能“擄西縣千余口”,返回漢中。
三國之時,魏蜀兩國必爭隴西。因為這牽扯到關中的得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隴西就成為魏蜀兩國的必爭之地。
- 2022-10-13【溯源甘肅】甘肅簡牘——“簡”述千年往事
- 2022-10-08蘭州最北端 永登縣坪城鄉(xiāng)坪城村
- 2022-10-08蘭州最西端 永登縣連城鎮(zhèn)東河沿村
- 2022-08-11天水:麥積山散花樓“花雨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