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藝術消煩暑 不與眾生同——古畫中的盛夏
元·王蒙 《夏山高隱圖》
宋·魯宗貴 《夏卉駢芳圖》
清·袁江 《寫生蔬果圖》
宋·佚名 《鹡鸰荷葉圖》
鄭學富
盛夏即仲夏,是夏季中最熱的時候。唐代詩人樊旬《仲夏》描寫道:“江南仲夏天,時雨下如川。盧橘垂金彈,甘蕉吐白蓮。”古代的盛夏是何種景色呢?古人又是如何消暑的呢?我們從古畫中可窺一斑。
夏天的景色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唐代高駢的《山亭夏日》描寫了夏日情景。夏天萬物勃發(fā),山清水秀,景色優(yōu)美。明代仇英的《涼亭消夏圖》描繪了青峰疊翠,飛瀑如練,生機盎然的山水景色。清代董邦達的《夏山欲雨圖卷》描繪了風雨來臨前,煙云繚繞,樹鳴鶩飛,船收漁歸的情景。
元代畫家王蒙創(chuàng)作的《夏山高隱圖》,則是另外一種景致。這是一幅設色絹本畫,縱149厘米,橫63.5厘米,現(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的上部崇山峻嶺,層巒疊嶂,瀑布孤懸,萬木崢嶸。山的中部林木青翠,枝繁葉茂,梵宇僧樓掩映其間,若隱若現(xiàn)。山下溪水潺潺,森林茂密,茅舍草屋,左右錯落,一座木橋橫臥山澗之上連接兩處房舍。右側(cè)房子草檐瓦頂,室內(nèi)一隱士高人手持羽扇踞坐榻上,一童子捧盤侍奉左右,室外一童子正在訓鶴;左側(cè)為一農(nóng)家草房,門懸竹簾,屋內(nèi)陳設兩個條凳,一婦人坐于屋中似在做針線,屋外一男子端盆去溪中取水,庭院石凳前一犬靜臥,生活氣息濃郁。山間小路上,一人行色匆匆,像是從上面別墅中而來,可能去山下會見高人,抑或去草屋走親訪友?!断纳礁唠[圖》筆法自如,筆墨濕潤,采用兼工帶寫的筆法,刻畫精細,墨氣淳厚;構圖雖繁密,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實中求虛、疏密對比之法,安排得有條不紊,可謂王蒙山水畫之精品。全幅氣勢恢宏,一派靜謐清幽的意境,真是一處可居可游的佳景。右上自題:“夏山高隱,至正二十五年四月十七日,黃鶴山人王蒙為彥明征士畫于吳門之寓舍。”至正二十五年為公元1365年,王蒙時年57歲。此時正是其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這一時期他畫有大量以隱居為題材的作品。
夏天的花果
夏天溫度高、水分足,各種花草樹木生長旺盛,生機勃勃,田野里的牽?;?、凌霄花、百合花等競相怒放,爭奇斗艷。宋代畫家魯宗貴的《夏卉駢芳圖》就集中描繪了幾種花卉。此圖絹本設色,紈扇,縱23.7厘米,橫25.2厘米,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該圖畫了三種夏天常見的花卉:粉紅鮮艷的蜀葵,潔白無瑕的梔子和嫩黃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風里,姹紫嫣紅,群芳爭艷,或拔蕊綻放,或含苞欲放,芬芳馥郁,花香襲人,沁人心脾?;ㄈ~千姿百態(tài),花色絢麗多彩,前后穿插,顧盼掩映,優(yōu)美和諧地融洽在一個清芬芳馨的情調(diào)里,為炎炎夏日增添了爛漫色彩,也為人們送來幽香清爽,滌塵洗暑,悅目清心。清乾隆專為此圖御題五言詩一首:“夏卉弗注名,而卻含至理。白白與紅紅,黃忘憂以喜。分明詮五千,無名名之始。”
夏天最常見的還是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酷暑中綻放自己的美麗,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歌詠描繪的對象。明代畫家陳洪綬的《荷花鴛鴦圖》描繪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品格。此圖縱183厘米,橫98.3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的四支荷花亭亭玉立,花朵清麗,或含苞待放,或花蕾初綻,或含露朝陽,或爭艷怒放,形象豐富地展示了荷花開放的不同形態(tài),風姿綽約。荷葉也是形態(tài)各異,有的似碧玉托盤,有的大如雨傘,有的浮在水面,晶瑩的露珠在上面滾動,多姿多彩。湖石雄奇,渾穆古樸,凝重深沉。一對鴛鴦四目相對,嬉戲荷間,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只青蛙正埋伏于石后的荷葉上,好像發(fā)現(xiàn)了附近的蚊蟲,欲伺機捕食,給畫面平添了幾許生機與意趣。兩只彩蝶飛來,一只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只落于花上。從中可見畫家善于觀察的細心與狀物精微的匠心。陳洪綬愛蓮,亦愛畫荷花,曾為自己起號“老蓮”。
夏天各種瓜果先后成熟,花樣品種豐富,清代畫家袁江的《寫生蔬果圖》展示了多種果蔬。此圖絹本設色,縱32厘米,橫22厘米,藏于中國文物流通協(xié)調(diào)中心?!秾懮吖麍D》共兩頁,一頁繪熟裂的西瓜,綠皮紅瓤,形神兼?zhèn)?,令人垂涎欲滴。瓜皮綠中泛黃正是熟透的象征,摘瓜人為使瓜保持新鮮,特留有一截瓜藤和幾片瓜葉。一頁繪紫茄、白茄和青綠的豆莢,藤上小花潔白,綠葉青翠,看上去淡雅清新。這些寫生作品以沒骨法繪制,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尤其是一些細節(jié)勾染到位,可見作者觀察生活的細膩獨到。
大自然中去消暑
在酷暑炎熱的季節(jié),沒有空調(diào)的古人如何納涼呢?那時也有避暑山莊、窖冰或冷飲等消暑,但是這些都是皇家和達官貴人所能享受的,多數(shù)百姓還是借助大自然的環(huán)境,走進山川河流,聽泉間流水,融入綠樹翠竹之中,心靜自然涼。其納涼方式不僅環(huán)保低碳,而且情趣盎然,充滿著詩情畫意。如明代唐寅的《石林消夏圖》、文徵明的《納涼圖》等都是借助大自然的環(huán)境,平心靜氣,驅(qū)除煩熱。宋人的《槐蔭消夏圖》和《柳蔭高士圖》都是在樹蔭下,仰臥在涼榻上,或坐于涼席上,袒胸露腹,閉目養(yǎng)神,或慵懶地翻看手中書卷,或喝幾杯酒,打發(fā)夏日的酷熱。
宋代宮廷畫家蘇漢臣的《荷塘消夏圖》描繪了在荷塘邊納涼的仕女。畫中的荷塘碧水漣漪,荷葉田田,芙蓉怒放,紅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岸邊垂柳依依,枝條拂弄水面,亭臺聳立,雕欄玉砌,景色宜人。兩位仕女衣著素雅,憑欄觀荷,一邊乘涼,一邊感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品格。“荷深水風闊,雨過清香發(fā)”,一陣陣熱風經(jīng)過荷塘從水面吹來,頓時變得十分涼爽,并且伴著荷香,令人心曠神怡。在酷暑難熬之日,到荷塘邊既能納涼,又能觀荷。宋代楊萬里《暑熱游荷在池上》一詩云:“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此詩寫得妙趣橫生,不僅人怕熱,荷花也怕熱,躲在碧傘似的荷葉下乘涼呢。宋代詩人秦觀尋訪到一個絕離煩熱的避暑佳所,那就是位于畫橋南畔綠柳成行的荷塘邊,他安上胡床,斜躺在上面,盡情領略納涼的悠閑自在。船妹子的笛聲在水面縈繞起伏,盛開的蓮花在風中飄著幽香,沁人心脾。他不由得寫下了《納涼》一詩:“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 2024-08-20石窟寺如何避風雨?多國專家研討文化遺產(chǎn)保護治理
- 2024-08-20【小隴畫報·289期】夏“瞰”臨潭 山川如畫
- 2024-08-20【隴拍客】隴海鐵路峭壁上的“蜘蛛俠”
- 2024-08-20【甘快看】石窟中國丨千年莫高窟的時代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