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三十年光陰續(xù)寫秦腔傳奇
秦腔,是流行于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地方劇種,有“梆子戲鼻祖”之譽。
在隆德縣,杜安吉用30年的光陰,續(xù)寫著這份秦腔的傳奇。
11月18日,在隆德縣文化館一樓排練大廳,杜安吉與柳小娟正專心排練著秦腔《投軍別窯》。
“啊,薛郎!你這身榮耀,莫非你做了官了?”“為丈夫降了紅鬃烈馬,圣上見喜,封為后軍督府!”一折經(jīng)典的戲劇,兩人眉宇間的神態(tài),將薛平貴與王寶釧的生離死別演繹得淋漓盡致。
作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杜安吉已與搭檔柳小娟合作10年有余。這些年,舞臺上總會出現(xiàn)二人的身影。“《三娘教子》《白蛇傳》《竇娥冤》《清風亭》,每當我們在舞臺上表演這些經(jīng)典曲目,都會引得臺下觀眾連連叫好。”杜安吉回憶。
爺爺在農(nóng)村唱社火,父親是杜堡村秦劇團的一員。受到家庭影響,杜安吉17歲起開始學習秦腔。無論是校園文藝活動還是課外藝術實踐,杜安吉始終活躍在舞臺中央。他首次登臺表演是在甘肅省秦安縣,盡管僅是一名跑龍?zhí)椎男⊙輪T,但并未削減他對秦腔的熱愛。22歲,杜安吉加入了甘肅省靜寧縣第二秦劇團。
這些年來,杜安吉的技藝日益精進,他更自信了。2009年,外出打工的杜安吉得到了工地負責人的認可,允許他在完成大部分工作之余繼續(xù)唱戲,并按全額工資支付報酬。這份支持與鼓勵,讓他堅定了對藝術的追求。
推動文化傳承,青年學子是主力軍,學校則是主陣地。
“秦腔在傳承方面存在一定難度。要想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接觸并喜愛秦腔,我們應該將秦腔知識納入中小學乃至大學的藝術課程,增加學生對秦腔的認識與興趣。”杜安吉建議,還可以嘗試將傳統(tǒng)秦腔與現(xiàn)代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群體,讓更多人參與到秦腔的保護與傳承中。
在隆德縣文化館工作的杜安吉致力于秦腔的培訓和傳承工作,無論是指導業(yè)余班秦腔愛好者,還是館內(nèi)小品排練、小戲演出,以及“戲曲進鄉(xiāng)村”“送戲下鄉(xiāng)”等活動,他都積極參與。據(jù)統(tǒng)計,隆德縣每年開展180場文化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到包括秦腔在內(nèi)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記者 師越)
- 2024-11-19傳承駱駝文化!阿拉善左旗舉辦駱駝文化節(jié)
- 2024-11-19云南綏江:金沙江畔景如畫
- 2024-11-18“甘味”進三湘 聚力再遠航——甘肅組團參展中國中部(湖南)農(nóng)博會觀察
- 2024-11-18【甘快看】《西北歲月》中的慶陽足跡——南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