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市知聯(lián)會紀念巴金誕辰120周年 共話巴金的“家”與“情”
中新網(wǎng)上海11月25日電 題:上海市知聯(lián)會紀念巴金誕辰120周年 共話巴金的“家”與“情”
中新網(wǎng)記者 李姝徵
2024年11月25日,是文壇巨匠巴金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在上海市知聯(lián)會近日主辦的“同心知聯(lián)匯”走近巴金——紀念巴金誕辰120周年主題沙龍上,來自全市各知聯(lián)會的代表與知名學者共話巴金的“家”與“情”。
位于上海市徐匯區(qū)武康路113號的巴金故居,被稱為“千萬讀者心目中的文學圣地”。1955年,著名的作家、無黨派人士巴金與家人遷入于此并長期居住,直至2005年過世。這里不僅交織了巴金后半生的悲歡離合,也是巴金《隨想錄》等重要作品誕生地。
知聯(lián)會是以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組織,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二級巡視員、市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李霞表示,“舉辦今天的紀念活動,就是希望今天的無黨派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繼承發(fā)揚巴金等老一輩無黨派人士‘與黨同心、愛國為民、精誠合作、敬業(yè)奉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無黨派人士、青年作家何菲曾多次到訪巴金故居,在她的感受中,“溫情”是巴金故居的底色,因為巴金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滿腔熱忱,是一位“基礎體溫很高的作家”。
“我愿意把我從太陽那里受到的熱放散出來,我愿意把自己燒得粉身碎骨給人間添一點點溫暖。”巴金曾在散文中寫下這樣的話。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溫情,何菲每每路過巴金故居總會在門口停留片刻,“巴金是一團火焰,這溫度一直傳遞到了現(xiàn)在”。
何菲回憶,巴金書桌上擺著兩張人像照片:一張是巴金的妻子蕭珊,另一張則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巴金一生都與托爾斯泰維系著精神世界的交往,他一生都在踐行‘說真話’的理念。”何菲說。
在客廳,巴金與師陀、柯靈、西彥、羅蓀、張樂平等人談笑相聚,再加上沈從文、曹禺、夏衍、唐弢等,人們這樣形容:巴金先生的客廳,差不多是半部中國文學史。朋友與友情,也常被巴金訴諸筆端。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向觀眾分享巴金故居內的陳設細節(jié)與相關故事。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供圖
談起客廳里的故事,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沒有選擇巴金生前與其他文學名家、文化界名流的過往,反而談起了一位普通香港大學生拜訪巴金的往事。
“當時有一位香港大學生來上海拜訪巴老,這位大學生說:‘巴金先生就像我的爺爺一樣親切’。”周立民說,會面結束后,巴金堅持將這位大學生送到門口,為此,這位大學生頗為不解:“巴金先生為什么非要送我到門口呢?”
這是巴金長久習慣。不論來客是街坊鄰居還是名流人士,“只要巴老還走得動,他一定要將客人送到門口。”周立民說,身體尚好時,巴金會送客人到武康路的大鐵門旁;后來,巴金也堅持送客人到家門口;漸漸地,他只能走到客廳門口了。
文學史家、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陳子善,曾四次與巴金會面。
“巴老平易近人,甚至是有求必應的。”談起巴金的“朋友圈”,陳子善以巴金與魯迅亦師亦友的深情厚誼為例:魯迅最后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的誕生正是源于巴金的約稿;再如《譯文》雜志的復刊,巴金也是參與者之一,可見魯迅對巴金的欣賞和信任。
“巴老對魯迅先生當年的熱情扶持記憶猶新,也繼承了魯迅的遺志,不遺余力提攜青年作家。”陳子善說。
文學史家、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陳子善向觀眾講述巴金和他“朋友圈”的故事。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供圖
在巴金故居,靠窗臺有一臺小小的縫紉機,上面鋪著一塊臺布——這就是巴金晚年的書桌,在這張書桌上,巴金寫下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隨想錄》。
用直白樸素的語言,寫下“我的感受”。多位知聯(lián)會會員表示,巴金作品中的深情與真情,也讓他們體會到巴金曾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
“巴老是一個真誠的人,一個能講真話的人。”上海市知聯(lián)會會員、上海市作協(xié)副主席袁筱一說,文學就是人學,“而在人的層面上,巴金是具有永恒性的”。
- 2024-11-25第二屆“良渚論壇”在杭州開幕
- 2024-11-25豐富業(yè)態(tài)打造旅游升級版 縣域游成“銀發(fā)族”旅居養(yǎng)老“新寵”
- 2024-11-25冰雪季開啟 各地“冰雪經(jīng)濟”火熱
- 2024-11-25中外學者上海聚焦綠色化學研究 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