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薈萃】蘭州楹聯(lián) 煥發(fā)人文光彩
王家安
蘭州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jié)點城市,文化賡續(xù)、代有才人,誕生了大量文藝精品,其中不乏雋永典雅的楹聯(lián)佳構(gòu)。由蘭州市政協(xié)新近編印的《蘭州歷代楹聯(lián)輯注》,就從傳世4000多副楹聯(lián)中精選1300多副,分為二十個門類,集中反映了明清至近代,綿延數(shù)百年的蘭州楹聯(lián)文化脈絡(luò)。
蘭州楹聯(lián),以其獨特風格屹立于楹聯(lián)之林。正如1932年5月,邵力子在談到蘭州楹聯(lián)時所說:“好的對聯(lián),不但平仄、音韻、對仗都適合于美的定律,而且能把作者的個性、學識、情感,都從不多的字句中充分表現(xiàn)出來。”
一
五泉山 資料圖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武威人張鈞游歷蘭山時感嘆,“名園古剎間,見所在懸額書聯(lián),多名人墨跡。有介亭先生者所題跋尤疊見,深嘆其運筆古峭,非俗輩之所能為。”在諸多匾聯(lián)中,讓他深感佩服的介亭先生,便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蘭州書畫家唐璉。
在此前,和全國大多地區(qū)類似,蘭州宋明楹聯(lián)遺跡罕見,傳世作品除白衣寺塔聯(lián)等個別遺跡外,已知明代對聯(lián)不過宋云其聽泉樓聯(lián)、王標極重新寺聯(lián)、顧敬自題門聯(lián)等數(shù)副。館藏墨跡,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蘭州名臣鄒應龍所書“張公筆致,點染春山;謝女風流,賡吟片雪”一聯(lián)。
清代,楹聯(lián)步入繁盛期,蘭州楹聯(lián)也蔚然而起,有不少佳聯(lián)傳世。
曾主講蘭山書院的清代著名詩人吳鎮(zhèn),是被我國第一部楹聯(lián)理論著作《楹聯(lián)叢話》大加贊賞的“西北第一人”。如他題陜甘總督署前大校場聯(lián):“虎頭骨相說班超,想豪俊傭書,頻思投筆;猿臂聲名推李廣,愿英雄習射,早卜封侯。”以班超、李廣之典,借喻西北軍戎,可謂切人切地。
為化解甘肅士子遠赴西安科考之艱難,皋蘭人吳可讀曾協(xié)助陜甘總督左宗棠修建甘肅貢院。清光緒元年(1875年),貢院落成之日,難抑興奮之情的他寫下一副長達192字的對聯(lián):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繼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絕域,問誰把秋色平分。看雄關(guān)四扇,雉堞千尋,燕廈兩行,龍門數(shù)仞。外勿棄九邊楨干,內(nèi)勿遺八郡楩楠。畫棟與雕梁,齊焜耀于鐵馬金戈以后。撫今追昔,飲水思源,莫辜負我名相憐才,如許經(jīng)營,幾番結(jié)撰。
一萬里文明培地脈,歷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聲必大。想積石南橫,崆峒東矗,流沙北走,瀚海西來。淘不盡耳畔黃河,削不成眼前蘭嶺。群山兼眾壑,都奔赴于風檐寸晷之中。疊嶂層巒,驚濤駭浪,無非為爾諸生下筆,展開氣象,推助波瀾。
此聯(lián)撫今追昔,洋洋灑灑,氣象萬千,曾被譽為“甘肅第一長聯(lián)”。
一副副佳聯(lián)的涌現(xiàn),意味著一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成熟。清中期至民初,誕生于蘭州的楹聯(lián)著作,就有清人劉一明《棲云筆記·棲云雜聯(lián)》、吳鎮(zhèn)《松厓對聯(lián)》、吳可讀《攜雪堂對聯(lián)》、白遇道《摩兜堅齋汲古集聯(lián)》,以及民國劉爾炘《果齋別集》、張維《還讀我書樓對聯(lián)》、高巖《退補軒分類聯(lián)集》、范振緒《東雪草堂聯(lián)語》、顏永禎《蘭州楹聯(lián)匯存》等。尤其近代史學大家慕壽祺,潛心聯(lián)藝,已知就有《求是齋楹聯(lián)匯存》《續(xù)楹聯(lián)叢話》《求是齋楹聯(lián)雜錄》三部專著。徜徉于聯(lián)山對海,慕壽祺曾感慨:“一題之作,彼此不同;兩句之中,輕重互見……瑯瑯皆大雅之詞,字字挾飛鳴之勢。”他有題蘭州拱星墩柱聯(lián):“舉手摘星辰,仰攀云漢三千丈;羅胸有丘壑,橫覽煙村十八灘。”即是切地切景,氣勢飛鳴之作。
二
五泉山半月亭楹聯(lián) 王家安
“妙造自然,上有飛瀑;所思不遠,人聞清鐘。”步入蘭州五泉山,就能見到這副詩意盎然的楹聯(lián)。在清泉翠嶂之中,亭臺樓閣,掩映成趣,而一副副楹聯(lián),百年以來,一直是游人尋勝探幽的“詩意解讀”。
像題企橋聯(lián):“要過去么,過去便能通碧落;休下來了,下來難免入紅塵。”使往來之人,駐足品識,總能有所沉思。再如這副位于高階之上的青云梯聯(lián):“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以流水對的形式,舉重若輕,明寫登山者的攀爬感受,實則暗含進退之道的人生哲理。
在五泉山,隨處可見這樣能讓人若有所思的楹聯(lián),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落款——“五泉山人”劉爾炘。劉爾炘,地道的老蘭州人。憑著個人影響力,他耗時五年讓滿目凋敝的五泉山重見輝煌,還先后創(chuàng)辦了皋蘭興文社、豐黎義倉、隴右樂善書局等福利社團。
劉爾炘最為人樂道的是白話對聯(lián)。像摸子泉聯(lián):“糊糊涂涂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據(jù)說欲求子嗣者,可伸手在泉中摸取,若摸得石頭,則生男孩,摸得瓦塊,則為女孩,竟有人信以為真。劉爾炘便寫了這副聯(lián),告誡其荒誕之處,亦莊亦諧,教人忍俊不禁。
劉爾炘出自翰林,本可以咬文嚼字,而他的對聯(lián)大多卻平白如話,是他以為,這些懸掛在公共場所的楹聯(lián),要讓每個人都能看懂,他希望用這兩行文字移風易俗,啟迪人心。正如前人評價其楹聯(lián)所說,“以存道之心,發(fā)為聯(lián)語,懸諸山上,以昭示游者,蓋也誨人不倦之意耳。”
劉爾炘為五泉山題寫了130余副楹聯(lián),都始終貫穿著他“以儒為宗”的文化理念,字里行間,亦是憂國憂民的情懷。后世尊稱他為“隴上聯(lián)圣”。
三
甘肅貢院觀成堂楹聯(lián) 王家安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秋,晚清名臣左宗棠以陜甘總督的身份第一次到達蘭州。這一次,站在黃河岸邊的澄清閣上,他感慨萬千,寫下“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的一代名聯(lián)。此聯(lián)暢朗月之襟懷,俯黃河之澎湃,盡露其一番抱負。
作為楹聯(lián)史上公認的“高峰”之一,駐節(jié)西北期間,左宗棠撰制了大量佳作。如題總督署亭臺之“八月槎橫天上水,連畦菜長故園春”“五風十雨歲其有,一莖數(shù)穗國之祥”……皆膾炙人口。清人《楹聯(lián)述錄》就認為,“湘陰左爵相聯(lián)語,權(quán)奇倜儻,英氣逼人。”
據(jù)記載,當時在甘肅政界、學界,因左氏之好,談論楹聯(lián)也成為一時風尚。左宗棠還有題蘭州望河樓一聯(lián)也廣為流傳:“積石導流趨大海,空同倚劍上重霄。”聯(lián)中以“雄視三關(guān),控扼五原”的崆峒山喻為“倚天劍”,豪情中不乏他西征前的自信。
蘭州作為西北樞紐、絲路咽喉,歷代文人往來不絕。清代以來,曾客居蘭州的梁章鉅、林則徐、左宗棠、楊昌浚、譚嗣同、于右任、張大千等,均題記隴上,留下許多楹聯(lián)佳作,其中更不乏載入史冊的名家巨作。
林則徐途經(jīng)蘭州時,每到之處求聯(lián)求墨者“桌案連排”,成為當時一景,他對皋蘭書家朱克敏青眼有加,曾題贈聯(lián)語:“云山供養(yǎng)門庭敞,文史風流地位清。”被奉為“楹聯(lián)宗師”的梁章鉅,以布政使之職出任甘肅,曾為黃河鐵橋前身的鎮(zhèn)遠浮橋?qū)戇^一聯(lián):“天險化康衢,直如海市樓中,現(xiàn)不住法;河壖開畫本,安得云梯關(guān)外,作如是觀。”因清代以來楹聯(lián)之繁盛,在題寫蘭州的人士中,各色人等,無所不包。如《清史列傳》記載,道光八年(1828年),道光皇帝就曾為在蘭州辦公的陜甘總督楊遇春寄來七十壽聯(lián):“三朝疆場宣勤久,兩世封圻積慶多。”江蘇狀元陸潤庠曾為青城東灘李氏祠堂題聯(lián):“繼世詩書,鹿洞龍門垂典列;傳家忠孝,東陽北海著儀型。”四川狀元駱成驤亦曾為蘭州四川新會館題聯(lián):“何人力挽江河,隴蜀同居天下首;此地界分夷夏,岳楊曾著海西功”……
不得不提的還有譚嗣同,自13歲那年從湖南老家前來看望在甘為官的父親譚繼洵,他曾有將近七年的青春歲月在蘭州及周邊度過。在蘭州布政使署后花園,這位翩翩公子也曾留下“人影鏡中,被一片花光圍??;霜華秋后,看四山嵐翠飛來”等清雅之作。而他寫在黃河岸邊夕佳樓的一聯(lián):“夕陽山色橫危檻,夜雨河聲上小樓。”一句漫賞河濱夕照,一句靜聽夜雨激流,爽快文字,誠如近代聯(lián)家吳恭亨所評“寫景中暗寓言情,款款如揭,名作也。”
四
1932年,皋蘭青年顏永禎編纂《蘭州楹聯(lián)匯存》,時任“甘肅省政府委員”的譚克敏應邀作序時說,蘭州各處名勝,“名人題詠,發(fā)抒懷抱,輒動遐思者,不少佳句,而尤以聯(lián)語為盛。”
以“隴上楹聯(lián)第一山”五泉山為代表,蘭州小西湖、白塔山、甘肅貢院、榆中興隆山、青城古鎮(zhèn)、永登魯土司衙門等眾多名勝,至今仍是各具特色的楹聯(lián)景觀。各類名勝楹聯(lián),分布在金城的山河、關(guān)隘、園林、亭臺,形成獨具特色的絲路楹聯(lián)、黃河楹聯(lián)、邊塞楹聯(lián)風格。如左宗棠為甘肅貢院留下的墨寶:“共賞萬余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就完好保存在如今的甘肅貢院博物館。
光緒舉人黃書霖少年時隨其兄寓居隴上,曾題一聯(lián):“萃雍梁荊豫于一堂,那堪羌笛胡笳,聽折柳唱黃河遠上;走燕趙齊秦者萬里,自笑短衣匹馬,又搖鞭踏紫塞歸來。”筆觸瀟灑流暢,有才子之氣。曾任河州知州的趙鋐,題寫有蘭州白云觀一聯(lián):“浮云關(guān)塞多,問誰將鐵笛吹開,放出一輪明月;秋水洞庭闊,愿此后金樽飲去,蕩平萬傾煙波。”用筆生動,別開生面,頗有那大河氣象。
蘭州楹聯(lián),說不盡的正是黃河。像清乾隆年間,陳經(jīng)文題寫的金城關(guān)劉關(guān)張?zhí)覉@三圣廟一聯(lián):“山勢西回猶顧漢,濤聲東下欲吞吳。”借景言史,又意在言外。道光年間,為紀念克復西域四城,在金城關(guān)對面的黃河南岸建有“蕩喧樓”,薩迎阿題聯(lián)云:“外域全歸,坐攬關(guān)山皆勝地;上游得據(jù),笑談西北有高樓。”以前人典故襯托,拔高了許多態(tài)勢。而不遠處的鎮(zhèn)遠橋頭,安徽人查廷華“曾經(jīng)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的名句,正是策馬西陲,萬里歸來之感。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從南海遠赴蘭州的裴景福,一路走來,一路感慨,寫下一副文筆蒼勁的楹聯(lián):“終南太華鎮(zhèn)東方,楊柳金城,萬井挹關(guān)中紫氣;蔥嶺昆侖睇西極,葡萄玉塞,一樽撰天上黃流。”古時以一里為井,“萬井”是言其廣大。作者以西北特產(chǎn)葡萄,來應對楊柳,又切又妙,而那自天上一飲而來的“黃流”,正是“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河岸邊,如這般氣勢恢宏的楹聯(lián)俯拾即是。像近代學者慕壽祺這副短聯(lián):“山勢當空出,河聲入海遙。”都不過數(shù)言,便能將金城山雄水闊之況,和盤托出。字里行間,俱是大美蘭州。
五
在美國合眾社記者哈里森·福爾曼拍攝于1930年的《中國攝影集》中,有一張?zhí)m州商鋪舊景,看樣子像個飯館,門口貼著一副春聯(lián):“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西出陽關(guān)”便立馬有了具象,此情此景,別有一番風味。
千百年來,楹聯(lián)文學既是高雅的詠頌篇章,也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實用文體,至今在蘭州各地仍廣泛流行著春聯(lián)、喜聯(lián)、婚聯(lián)、壽聯(lián)、中堂聯(lián)、祠堂聯(lián)等楹聯(lián)習俗。如近代隴上文史學家張維題寫的春聯(lián):“日月不相饒,一臥滄桑驚歲晚;乾坤莽回互,萬絲煙柳鎖春晴。”就是以不俗之筆,描繪時光交替,慨喟人生無常。甘肅籍早期共產(chǎn)黨員的杰出代表張一悟,青年時曾隨榆中張駿丞研習醫(yī)術(shù),恩師去世后,他寫有“惟翁能起斯民疾,愧我難傳濟世方”的挽聯(lián),字里行間,已可見這位革命志士濟世為民的情懷。
在蘭州市博物館,珍藏有一件清代木制祖先堂,外檐中柱懸掛一聯(lián):“功德無忘先世舊,蒸嘗惟在后人新”,并配以橫額“以孝以享”,慎終追遠之意盡在言表。在榆中青城古鎮(zhèn)之中,各式祠堂楹聯(lián)也是聞名于世,其中佳作,如高氏祠堂聯(lián):“訓衍浦江,萬卷詩書綿世澤;源宗渤海,一犁春雨報先疇。”位于七里河馬灘的劉氏祠堂,也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楹聯(lián)祠堂,族人至今仍對祖先留下的十幾副楹聯(lián)口口相傳,其中如“孝友為政,耕讀傳家”等叮囑,已成為他們烙入血脈的家訓。這種操守,用皋蘭進士白鑒真的一副治學聯(lián)可作注腳:“讀圣賢書,非務文章小道;處家國事,無慚忠孝完人。”
黃河之濱,蘭州楹聯(lián)煥發(fā)著別樣的人文光彩。
- 2025-01-02文物里的靈臺
- 2025-01-02靈臺地名探源
- 2024-12-27【文化中國行】探秘涇川大云寺珍寶
- 2024-12-26冬日探訪敦煌懸泉置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