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村的媳婦們
圖為大灣村風光。
攝影:汪 誠
一
臨近中午時,我來到“細雨農(nóng)家”的大門口。
沒有人,大門緊鎖。從明晃晃的落地窗往里看,能隱約看見柜臺上擺放整齊的山區(qū)土特產(chǎn)。隔壁傳來瓢盆叮當,響成一片。村莊的上空,飄浮著農(nóng)家飯菜所特有的柴火香味。
抬頭看,紅底白字的“細雨農(nóng)家”廣告牌上,寫著肖細雨的聯(lián)系電話。
匆匆趕來的肖細雨一邊道歉,一邊笑著把我們往屋里領??蛷d很大很敞亮,水磨石地面,水晶吊燈,看得出是新裝修不久。就在2016年之前,安徽金寨縣大灣村還有不少住房屬于危房,住上新房子是這些村民一輩子的夢想。如今背靠好政策,大灣行政村新建的四個集中安置點的六十二戶貧困戶,都住進了新房。
肖細雨是湖北黃石人,2000年和大灣村的楊習倫自由戀愛結(jié)婚。她父母一開始聽說楊習倫是山里人,堅決不同意,但也沒能把她的心拉回來。
肖細雨知道婆家窮,但怎么也沒想到,丈夫楊習倫家居然是灣里最窮的一戶。一家六口,住在山坡下三間土坯房里,房子破舊,四面透風。第一次到婆家來是9月底,山外還是艷陽天,山里卻已經(jīng)很涼了。剛滿月的兒子回來第一天就凍病了,發(fā)起了高燒。肖細雨又急又嚇又心疼,自己也跟著病倒了,摟著兒子不停地掉眼淚。
結(jié)婚以后,夫妻倆先是到上海打工,肖細雨一月工資一千兩百元,丈夫一月能掙五六百塊。這在當時也不算少,可除去在上海的生活成本,就捉襟見肘了。夫妻倆一商量,就回到了大灣村。
那時候的山區(qū),幾乎沒地方掙錢。楊習倫去山上的伐木場給人家往山下背樹,說好了給五百元工錢,結(jié)果活干完了,雇主又是拖又是躲,愣是一分錢都沒付。五百元放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可在當時,可是一家人的生計錢。
可日子總得過下去。第二年開春,肖細雨就跟著村里的婦女們,到山上去采茶,一天能掙十五元錢,按天結(jié)賬。這十五元拿回來,給婆婆五元,自己留十元。婆婆今年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如今跟著她這個媳婦,過得倒也安閑。
肖細雨一直想著攢錢蓋房,但上有患病的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僅靠楊習倫打工,啥時候能攢夠???
村子里辦起茶廠后,肖細雨到山上的茶廠炒茶,每個月工資兩千六百元,年底還有分紅;楊習倫當上了村里的公益護林員,因為老實勤快,村里新上馬的建設項目,總有一些活找他干,這樣每天踏踏實實,能掙下兩百元;再加上光伏項目,每年家里還有分紅三千元……肖細雨的小本本記得清楚:2016年,享受易地扶貧搬遷補助十二萬元,拆除老房宅基地騰退補助十一萬元,加上自己發(fā)展種養(yǎng)業(yè)的收入,花三十萬元蓋起了一座二層小樓。
小兩口蓋樓時藏了心思,房子緊靠著村莊主干道,想著以后干點生意方便。2017年他們家脫貧以后,就想到依托大灣村旅游資源,發(fā)展農(nóng)家樂。2019年,他們把房子又加蓋了一層,三層樓加上裝修,又花了六十多萬元。敞亮的落地窗,是肖細雨自己設計的,是她的得意之作:“搞農(nóng)家樂就得是個大落地窗,從外面往里看,就是不一樣!”
肖細雨的農(nóng)家樂開張后,落地窗搖身一變,成了天然有機農(nóng)產(chǎn)品的展示櫥窗。自家做的干菜、粉絲、竹筍,成了店里的特色招牌。這兩年,大灣村綠色產(chǎn)業(yè)和紅色旅游搞得風生水起,村兩委為村里經(jīng)營農(nóng)家樂和民宿的媳婦們,爭取了不少外出參觀學習的機會。不看高大上的大酒店,專去做得好的鄉(xiāng)村農(nóng)家樂,學習人家的接待水平和服務技能。
2019年國慶節(jié),“細雨農(nóng)家”一下子來了很多客人,把七個房間全都住滿了,兩口子天天忙得連軸轉(zhuǎn)。
肖細雨之前基本沒回過老家。2019年,肖細雨新擴建的樓房剛一裝修完畢,她就向老家發(fā)出了邀請。肖細雨快二十年沒走動的娘家人,三部車十六個人,浩浩蕩蕩趕過來,慶賀她的喬遷之喜。
在“細雨農(nóng)家”一樓的展柜里,最顯眼的位置上,擺著一個大獎杯,那是肖細雨在第三屆六安瓜片手工制茶技能大賽上榮獲的大獎杯。大賽之后,肖細雨把獎杯和證書都發(fā)到了短視頻平臺上,獲得了很多點贊。娘家那邊的親戚,也都看見了。
二
不只肖細雨。在大灣,提起外來的媳婦,有名的還有王新云。村里的大人孩子,都能準確說出她家的位置——村頭橋邊,“新云農(nóng)家小院”的大廣告牌下,往里拐就是。
王新云出名,是因為她膽大:還沒脫貧呢,就敢蓋新屋、做民宿。
王新云的娘家,在貴州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zhèn)下標山。山很高,路很遠,日子很苦,所以王新云很早就出來打工了。2015年,在外打工近二十年的王新云,和丈夫一起回到大灣??粗矍皩訉盈B疊的大山,王新云想,原以為嫁出來日子能好過一點,沒想到大灣村的婆家,和娘家一樣窮。
王新云和公婆孩子擠在兩間破舊的房子里,老人患病,孩子上學,家里的生活全靠丈夫一個人在外打工,成了村里有名的貧困戶。“這苦日子,啥時候才是個頭啊?”累了一天的王新云,常常一個人坐在床前,發(fā)愁找不到脫貧的門路。
2014年,王新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新云琢磨,光靠扶助也不是長久之計,總得自強自立,才能在人面前抬起頭。
2016年,王新云毅然決定“借錢蓋房”,在大灣村五斗潭附近辦一個“農(nóng)家樂”。名字她都想好了,就叫“新云農(nóng)家小院”,打她自己的牌子!
村里人聽聞,都說她的膽子太大了!就連村干部都為她捏一把汗,擔心她萬一干砸了,不僅賺不到錢還負債累累,離脫貧目標就更遠了。但王新云說:“好山好水,又有國家的關心,我還怕什么?”
看她決心已下,村里人也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扶貧干部天天往她家跑,盯工程,看進度,生怕出什么差錯。一年的工夫,王新云的三層小樓就蓋起來了。2017年10月,“新云農(nóng)家小院”開業(yè),王新云成了全村第一個開農(nóng)家樂、吃旅游飯的貧困戶。
剛開始,“新云農(nóng)家小院”接待的,基本都是其他農(nóng)家樂住不下、調(diào)節(jié)出來的客人,生意勉強能維持。但不久,機會就來了!為了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金寨縣啟動了一個培養(yǎng)當?shù)貙в蔚呐嘤栱椖浚h旅游委邀請了資深從業(yè)人員給學員們授課。2018年3月14日,培訓班再一次在天堂寨開班,大灣村推薦了王新云。“集中培訓了三天,主要講的是安全知識、簡單的急救知識、法律知識和禮儀知識。”王新云回憶說,培訓結(jié)束后,學員們參加了統(tǒng)一考試,領取了縣里統(tǒng)一頒發(fā)的導游資格證書,“這樣,如果有外地旅行團到村里來,我就有資格帶團,一天能賺兩百元呢!”
好處還遠不止這些。王新云每次帶團,都會帶上自己的名片,分發(fā)給外地的游客,請他們再來金寨旅游時,隨時聯(lián)系她。她人熟地熟,又熱情實在,時間長了,就有了很多回頭客。“有的是自駕游過來,有的是介紹朋友過來,都讓我給安排吃住行。慢慢的,人氣就上來了。”
2018年,到年底一算賬,把王新云嚇了一跳,居然凈賺了三萬多!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一年能掙這么多錢!更讓她高興的是,她還獲得了安徽省婦聯(lián)“徽姑娘農(nóng)家樂”創(chuàng)業(yè)項目三萬元的扶持資金,做起了全村第一個電子廣告屏。
“徽姑娘”三個字,讓她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這一年,王新云已經(jīng)年近不惑,嫁到大灣村,也快有二十年了。
旅游做起來以后,竹筍、辣椒、玉米、花生、百花菜、干豆角……這些山里不值錢的土貨,全都值錢了。王新云從這看出了山區(qū)旅游的新門道。去年“五一”,王新云家的網(wǎng)店上線了,賣的一部分是縣里指定代銷的扶貧產(chǎn)品,一部分是自家種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花生、天麻、葛根粉、竹筍、紅薯粉……王新云說,這些東西城里人都喜歡得不得了。
2019年,農(nóng)家樂加上電商銷售農(nóng)產(chǎn)品,王新云家的毛收入有小二十萬。下一步,王新云準備在門口做個長廊,客人多時,屋里坐不下,就在外面擺上幾桌,支上遮陽棚,掛上紅燈籠,既能吸引客人,又有鄉(xiāng)村特色。
像王新云這樣的鄉(xiāng)村導游,大灣村有十人左右。這兩年,隨著大灣村的名聲越來越響,山外的游客紛至沓來,“五一”、“十一”、寒暑假,王新云家的十間客房都非常搶手:“不提前半個月,基本上就訂不上了!”
如今,大灣村的農(nóng)家樂從剛開始的兩三家,增加到了近三十家,其中一大半,是以各家媳婦們的名字命名的。
三
村集體的民宿“大灣民宿”,采用純竹木材料裝修,粉墻黛瓦,徽派風格。小小的院落里竹影掩映,綠影婆娑。
民宿由劉輝洪負責管理,她同時也是大灣村的導游。
1984年出生的劉輝洪是貴州畢節(jié)人,和她丈夫2007年在北京一家服裝連鎖店打工時相識,也是自由戀愛結(jié)婚。“誰能想到走出了大山溝,又嫁進了另一個大山溝???”說起自己的婚事,劉輝洪笑著自我調(diào)侃。
剛結(jié)婚那年,劉輝洪跟丈夫到他老家來。剛進村子,心就涼了半截。村里到處破破爛爛,比她貴州的娘家好不了多少。她姐妹五個,她是家里的老三, 二十三歲出嫁,在農(nóng)村里已經(jīng)算是嫁得很遲的了。嫁過來不久,就聽說有和她前后腳嫁過來的,也生了孩子,最后還是嫌這里窮,走了。
結(jié)婚以后,他們?nèi)匀贿x擇回北京打工,但心里也漸漸有了返鄉(xiāng)的打算。直到2017年初,眼看家鄉(xiāng)發(fā)展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夫妻倆一商量,決定不再觀望,帶著孩子回來了。夫妻倆心里想:家里多好啊,孩子上學學費全免,還享受各種補貼,一年只需交三百元,中午還管一頓飯。
劉輝洪回來得正是時候。她回來不久,村里就給她提供了學習培訓的機會,考了導游證。如今她是村里的導游,兼做“大灣民宿”管理員,一月工資兩千元左右。
作為村集體的產(chǎn)業(yè),“大灣民宿”稱得上是大灣村民宿的“顏值擔當”。木質(zhì)的大門,竹質(zhì)的板壁,極富山區(qū)特色,給人以質(zhì)樸溫馨的感受。“大灣民宿”不僅裝修出彩,還占據(jù)扶貧搬遷安置點最顯要的位置,生活很便利。八個房間,十個床位,在供客人共用的廚房里,燃氣灶、電冰箱、微波爐等電器一應俱全。
每天早晨8點鐘,劉輝洪準時來到“大灣民宿”,打掃衛(wèi)生,侍弄花草,整理房間,再把冰箱、微波爐、空調(diào)等電器都檢查一遍。鑲嵌著大玻璃的廊頂,給屋里透進明亮的天光。屋外粉色的杜鵑花,開得鮮麗嬌艷。這里一間房兩百多元,節(jié)假日也不超過三百元,客人來自全國各地。今年,離“五一”小長假還有好幾天,客房就都預訂滿了,有的客人已經(jīng)是好幾次住到這里來。
大灣村如今是3A景區(qū),一到節(jié)假日,房間就供不應求。作為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來源之一,去年“大灣民宿”的毛收入近十萬元。
劉輝洪的兒子十一歲,讀小學五年級,女兒五歲,上幼兒園中班。說起孩子,劉輝洪就笑瞇了眼。每天早上送完倆孩子,她去民宿上班,抽空還能接接孩子,回家燒燒飯。丈夫就在家門口的游客集散中心工地上打工。“現(xiàn)在多好??!”劉輝洪心滿意足道:“在自家門口打工,一家人親親熱熱,團團圓圓!”(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