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滋味》里品味愛與哀傷
在不了解《生命滋味》這本書的作者時,我就決定要讀這本書。因為“實習”二字特別吸引我,據(jù)說有過相關調(diào)查,實習老師對學生態(tài)度更好,很少有打罵和體罰學生的情況;實習醫(yī)生對病人更耐心,對工作的辛勞抱怨更少。實習是正式進入職場的職業(yè)狀態(tài),是一種全心投入某項工作前技能和心理的全方位操練和準備。如果說,一個醫(yī)生真的有初心,那么實習醫(yī)生的初心一定是新鮮的閃光的,更敏感也更悲憫。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判斷,一個實習醫(yī)生究竟有怎樣的“滋味”,的確撩撥起我的好奇心。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生命滋味》一書中,作者王溢嘉記述了自己作為實習醫(yī)生的一段獨特經(jīng)歷。夜里12點為一個剛開過刀的病人去打針,兩條引流管仍然插在病人右腰側(cè),進入病房的時候,其他病人都睡了,只有那個病人脫得赤條條,用毛巾從面前的水盆中掏水來擦拭身子,且低聲哼著小調(diào)。“讓我好好洗個澡”,醫(yī)生默立,靜候,看著那個“幾乎跟耶穌一樣瘦弱”的人。他在文中感慨“這里沒有尊嚴,沒有光榮的使命,沒有高貴的情操,有的只是如何活下去這個問題。”“苦難中人的快樂和痛苦通常來得較為強烈,也許是他們將一切都豁出去了,只剩下這一份最后的恩賜,所以他們能盡情地哭泣,盡情地歡唱。”
作者以一種有點哀傷的口吻看著他的病人,沒有職業(yè)帶來的對生亡的麻木,讀來令人怦然心動。一般來說,疲憊的醫(yī)生都希望趕緊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他卻帶著一種欣賞的眼光等候這位病人,此刻,病人在他面前已經(jīng)徹底摒棄了虛矯的尊嚴,因此,他為生命本身而激動。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慌亂》中,他寫自己第一次做急性闌尾炎手術的緊張。“當一刀劃下時,我馬上警覺到,它劃得不夠深而且不夠長,幾天來膚淺的興奮就像自病人膚淺傷口冒出的稀少血液般令我難堪起來。”盡管這些動作已經(jīng)看過十幾遍了,但事到臨頭卻忘了十之七八,有的“只是慌亂,層出不窮的慌亂”。實習醫(yī)生的真實狀態(tài)在這篇短文中一覽無遺,個中滋味酸甜苦辣齊全,又驚心動魄。最后,是經(jīng)驗豐富的林醫(yī)生成了他的救援者,引導著他怎么打開腹膜,怎么找出闌尾,怎么鉤,怎么分離,怎么切掉它??赡苄吕厢t(yī)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xiàn)新老更替以及技術的延續(xù)吧!
在我看來,好的散文文本就是像手術刀一樣,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干凈赤裸地擺放到文字里,把自己的靈魂拿出來解剖,把那些隱蔽的無法言說的部分暴露給陌生人。
《生命滋味》中寫到了幾種滋味:有作為醫(yī)生體會重病患者的生命滋味,比如一個患癌癥的病人打針時總會因為畏懼死亡而流下眼淚;體會病人家屬的生命滋味,一位呼吸需要靠手動壓縮袋支撐的老人已經(jīng)離世,勞累的兒子依然不知疲倦地一下一下進行著按壓,聽到宣布死亡的一瞬間撲倒并發(fā)出如釋重負的嗚咽;體會自己同行的生命滋味,作者參加一個臨床病理討論會,意外發(fā)現(xiàn)此次捐出遺體的竟然是自己的恩師——臺灣大學醫(yī)學院院長林智鐘教授……種種滋味背后隱藏著的更是一種無力感:醫(yī)師最不愿意面對的是眼看病人受病痛或死亡威脅,而自己卻愛莫能助。
在他筆下,病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經(jīng)歷著身心的痛苦,也堅強也脆弱著;同時,作者也發(fā)出“醫(yī)生亦是‘人子’”的呼喊,讓人看到醫(yī)師的局限、醫(yī)師的無可奈何?;颊哂卺t(yī)師,皆非符號,皆是有限的活生生的個體。
《生命滋味》中充滿了對生命本身的哲學思考,充滿了一位初入醫(yī)者之門的人,內(nèi)心充盈的愛與哀傷,他體會到了病人“斯文掃地,留住生命”的瞬間,也體會到因為一針沒有扎好,病人“隨時翻臉”的滋味。每一種滋味都攪動人心,甚至讓人不安。
盡管作者王溢嘉沒有成為醫(yī)生,最終成為心理科普作家,他先后擔任臺灣《健康世界》總編輯、《心靈》雜志社以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出版了暢銷書50余種,但我依然相信這是作者寫過的最走心的文字之一。(李桂杰)
相關新聞
- 2020-11-24《溯源萊茵河》:當你順流而下,河流會告訴你答案
- 2020-11-24告別即新生 章泥用溫暖書寫溫暖
- 2020-11-23詩意的書寫,深情的凝望
- 2020-11-16《唐宋帝國與運河》:大運河,為何與“國運”息息相關